“孟先生,后山‘望天田’的糯稻,抽穗晚了,色头不对。怕是‘秋分’前熟不了。钱经理的人说按APP施肥能催熟。你看咋办?”
孟析的心猛地一紧。
“望天田”是观云村海拔最高、环境最苛刻的一块田,种的是最耐寒但生育期长的老品种“冷水糯”。它的生长节奏,是与本地气候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强行“催熟”?
这无异于拔苗助长,不仅可能绝收,更可能毁掉这份珍贵的遗传资源。
算法的手,已经伸向了最不该触碰的禁区。
(第二章 完)
第三章 催熟
滕爷的信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孟析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望天田”和“冷水糯”这两个词,在他这几天整理的村落资料中,有着特殊的分量。那是观云村应对高寒山地的智慧结晶,是经过极端环境筛选的宝贵遗传资源,也是检验“算法农业”与“在地智慧”孰优孰劣的绝佳试金石。
他立刻回复:“滕爷,万万不可催肥!我马上到!”
孟析抓起背包,冲出借宿的木楼,踏着湿滑的石板路,快步向后山走去。山间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空气清冷,带着雨后的潮气。越往高处走,气温越低,路旁的植被也愈发显得低矮而坚韧。
“望天田”位于村落后山一片向阳的坡地上,地势较高,土层较薄,日照充足但夜间温度低,无霜期短。种植在这里的“冷水糯”稻谷,生长周期极长,耐寒性强,稻米品质极佳,口感糯而不腻,带有特殊的清香,是观云村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村民在严苛环境中生生不息的证明。
赶到田边时,滕爷和几位老农已经在那里,正围着几株稻秧,面色凝重。钱经理和他的一个技术员也在,技术员正拿着平板电脑,对着稻秧扫描测量着什么。
“孟先生,你来了。”滕爷看到孟析,像是看到了主心骨,指着稻穗,“你看,这穗头抽得晚,浆水灌得慢,眼看秋分就要到了,寒气一下来,这稻子就怕是要‘青立’了(指无法成熟)。”
稻穗确实比山下田里的同类品种显得青涩,灌浆程度不足。
钱经理见状,立刻上前,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关切:“老爷子别急!问题不大!我们的传感器数据显示,这块地积温不足,氮磷钾比例也有些失衡。根据‘丰登APP’的算法模型,建议立刻叶面喷施一次高磷高钾水溶肥,配合少量生长期调节剂,可以有效促进灌浆,确保在霜冻前安全成熟!”他说得胸有成竹,仿佛在宣读一份科学判决书。
孟析蹲下身,仔细查看稻株。他拨开稻叶,观察根系和分蘖情况,又用手捏了捏稻穗,眉头紧锁。
“钱经理,”孟析站起身,语气冷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这块地的问题,不是缺肥,更不是用什么生长调节剂能解决的。”
他指向脚下的土地和周围的环境:“‘望天田’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它靠天吃饭,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冷水糯’的特性就是慢生耐寒,它的节奏是与这里短暂的生长季和巨大的昼夜温差协同进化出来的。现在抽穗晚,是因为今年春寒长,积温整体偏低,这是气候问题,不是肥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