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孟析注意到,钱经理的助手正趁机给村民展示APP里其他“精准”的功能,如土壤湿度远程查看、未来几日趋势预测(避开了刚才的失误),并更加卖力地推广那套捆绑的“丰登一号”种子和施肥方案。

雨后初晴,山间空气清冽。孟析开始了更深入的调查。他需要弄清楚两件事:智禾科技的算法到底在如何运作,以及观云村的传统物候知识体系究竟有多精密。

他首先跟着滕爷,进行系统的物候观测记录。老人虽不善言辞,但指物为证,知识渊博得令人惊叹。

“你看这‘秋老虎’,”滕爷指着一株叶片边缘微微卷曲发黄的蕨类植物,“它比人灵,天一凉,它就先‘缩手’了,告诉你秋燥来了,得防旱。”

又指着一片林子的鸟雀:“平时吵吵嚷嚷,这会儿安静了,都躲着理毛,说明潮气重,雨还没下完。”

再看溪流水色与流速:“水头浑而急,是山洪过了;现在清而缓,地喝饱了,接下来几天晴得好。”

这些知识,并非玄学,而是世代农民对自然规律极度细致的观察、总结与验证,是一套活的地方性气候适应性数据库。孟析用科学仪器进行验证:土壤湿度探头证实了蕨类植物的“预感”;大气湿度计解释了鸟类的行为;水质浊度传感器与流速仪的数据完美支持了对水文的解读。

与此同时,他也在密切关注智禾团队的动向。他发现,钱经理的策略非常清晰:用免费和便捷吸引用户,用数据绑定创造依赖,最终用服务和农资销售实现盈利。

他目睹了一个年轻农户在钱经理的游说下,签署了协议。技术员在他的田里安装了传感器,教他使用APP。年轻人兴奋地看着手机上显示的实时土壤数据,却对那份冗长的用户协议看都没看就点了“同意”。协议中明确写着:用户授权智禾收集其农田生产数据、气象数据、产生的数据用于模型优化和商业分析。

更让孟析警惕的是,钱经理似乎对收集本地的老种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他以“基因鉴定”、“优种筛选”为名,用一些小礼品换取村民家里的老种子样本,声称要“帮大家分析优势,科学育种”。

孟析立刻意识到这其中的风险:这很可能是一种生物勘探(Bioprospecting),智禾可能试图获取这些适应了本地特殊气候的老种子的遗传资源,进行分析或申请专利,最终用其改造自己的商业种子,反过来可能对原始资源提供者形成限制。

“滕爷,那些老种子,是村里的宝贝,不能轻易交给外人。”孟析郑重地提醒。

滕爷面色凝重:“我晓得。那些种,是老祖宗跟这片山磕磕碰碰几百年才留下来的,耐寒、耐瘠、味道正。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然而,诱惑难以抵挡。几天后,孟析得知,村里有幾户人家,在钱经理许诺的“高价收购”、“技术扶持”下,已经决定将今秋大部分田地改种“丰登一号”杂交玉米,并放弃了自家留种的老品种。

决策的分歧在村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天傍晚,村中的小广场上,两派人几乎吵了起来。

“种那新种子,省事,产量高,还能卖钱!守着老玉米,一年忙到头,够吃就不错了!”一个中年汉子嚷嚷道,他是改种的积极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