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放屁!”一位老农气得胡子发抖,“那新种子吃肥厉害,还得买他家的药!头一年是好,第二年、第三年呢?地力耗尽了,种子也不能留,你就被他套住了!咱们的‘花腰糯’、‘爬山豆’,再孬的年成也能收点东西,饿不死人!”

“滕爷!您说句公道话!”众人看向一直沉默的滕爷。

滕爷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地,是活的。种子,是有灵的。跟这片山水处久了,知根知底。外来的东西,好是好,但你不晓得它的根性,它也不晓得你的地气。一下子全换了,就像把家里的老灶砸了,用个不认得的电炉子,是亮堂,是快,可万一断了电,或者烧坏了,你连口热水都喝不上。”

朴素的比喻,却道出了农业系统韧性的核心——多样性带来的风险分散能力和适应性。

钱经理也在一旁,闻言笑道:“老爷子,您这是保守了!科技就是电,就是可靠的能源!我们智禾就是来给大家通电的!保证稳定供应!”

孟析忍不住开口:“钱经理,科技确实强大。但真正的‘智能’,不是替代,而是增强。为何不尝试将你们的监测数据,与滕爷他们这些宝贵的本地经验和老种子的特性结合起来,开发更贴合观云村实际情况的模型呢?而不是简单地用一套标准化的方案来覆盖一切?”

钱经理脸上的笑容淡去,语气变得有些生硬:“孟先生,商业有商业的逻辑。标准化才能规模化,规模化才能盈利,才能持续投入研发。个性化的方案,成本太高,我们服务于最广大的用户群体。”

话语中的冷漠与算计,暴露无遗。他的目标不是赋能某个具体村庄,而是获取数据,优化模型,最终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观云村,只是无数个数据采集点之一。

孟析感到一阵寒意。他明白,智禾科技正在用精美的算法和诱人的承诺,将农户们诱入一个巨大的数字茧房。在这个茧房里,一切决策由算法提供,一切投入品由公司供应,一切产出数据被公司收取。农户看似获得了便利,实则交出了自主权,被剥离了传统的知识体系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成为庞大农业数据链上的一颗螺丝钉。

当晚,孟析在借宿的阁楼上,打开电脑,尝试接入智禾科技对外开放的少量数据接口(用于学术研究),分析其公开的算法白皮书。他发现,其模型的核心优化目标,确实是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大化,而非生态可持续性或风险韧性。对于小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率增加等情况的处理,模型依赖的是历史数据平滑和概率分布,缺乏对地方性独特指标的吸纳能力。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类谚语背后蕴含的即时大气光学现象与未来天气的关联,根本无法被其模型理解和利用。

窗外,秋虫唧唧。孟析感到自己仿佛在对抗一个无形的、由数据和资本编织的巨网。它正悄无声息地笼罩下来,试图将观云村与它千百年来所依赖的自然感知割裂,包裹进一个由算法定义的、看似精准却可能更加脆弱的世界。

他知道,必须找到更确凿的证据,证明这种替代的巨大风险,才能唤醒更多的人。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收到了滕爷发来的一条简短信息,字迹是由他孙子代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