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云码
八月的风,穿过川滇交界处的层峦叠嶂,已然悄悄褪去了盛夏的酷烈,裹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凉意。山岚雾气在清晨和傍晚变得浓重,濡湿了蜿蜒盘山路的崖壁,也给漫山遍野的苍翠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纱。立秋将至未至,天地间弥漫着一种由盛转衰、从张扬走向内敛的微妙信号。
孟析驾驶着一辆略显旧色的越野车,沿着险峻的公路向大山深处行进。车窗外的景色壮丽而原始,但他的心思却不在风景上。副驾驶座上,摊开着一本笔记和几张打印的资料,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关于“观云村”的信息——一个深藏在云雾深处、据说传承着千年物候观测智慧的古村落。
他是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委托前来。委托内容简短却沉重:一家名为“智禾科技”的数字农业巨头,正以其强大的“气候智能”服务和捆绑的种子方案,渗透进观云村,其看似精准高效的算法预测,正在悄然瓦解村民世代依赖的传统物候知识体系,并威胁到本地老种子的存续。
“算法,替代经验?”孟析轻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方向盘。作为一名研究农业气候与数据伦理的独立研究员,他深知这背后的风险——那不仅仅是技术的更迭,更是一种认知主权和农业自主权的悄然转移。
车最终停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垭口。前方道路狭窄,只能步行。孟析背起沉重的行囊,里面除了野外考察的常规装备,还有便携气象站、多光谱成像仪、以及记录传统知识的专业设备。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下行,空气越发清凉湿润,带着浓郁的草木清香和泥土气息。路旁的植被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一些较早感知秋意的树种,叶尖已悄然染上一抹微黄。孟析放慢脚步,敏锐地观察着四周:岩壁的干湿程度、苔藓的色泽、不同海拔野花的花期、鸟雀的行为和鸣叫……这些都是最原始的物候指标。
接近村口时,他听到了一阵与自然韵律不甚协调的声音——一种通过便携音箱放出的、过于清晰的普通话讲解声。
“……所以,依靠我们‘丰登APP’的智能算法,大家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什么‘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那是老黄历了!我们的卫星遥感和大数据模型,可以提前72小时精准预测降雨概率和降水量,指导大家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灌溉、施肥、收割!省心省力,增产增收!”
村口一小片空地上,围着一群村民。一个穿着熨帖的户外科技感服装、三十出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男子,正站在一个移动智能屏幕前,侃侃而谈。屏幕上是精美的PPT,展示着各种曲线图、卫星云图和丰收的田野景象。旁边停着一辆印有“智禾科技”logo的越野车和一辆设备车。
几个年轻的村民看得目不转睛,脸上洋溢着新奇和渴望。一些年长的村民则蹲在远处,吧嗒着旱烟,眉头微蹙,眼神里混杂着疑惑、敬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
孟析的到来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他静静站在人群外围,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数据和新奇。推广员的话语极具蛊惑性,将复杂的自然系统简化为清晰的数字指令,承诺着一种摆脱自然不确定性、走向“精准可控”的农业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