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乡们!”推广员提高了音量,拿起一包包装精美的种子,“这是我们智禾科技精心选育的‘丰登一号’杂交玉米种!抗逆性强,产量高,完美匹配我们的智能种植方案!现在签约使用我们服务的用户,种子享受八折优惠,还送精准气象预警服务!”

这时,一位须发皆白、面色红润、眼神清亮的老者(后来得知是村中威望最高的滕爷)忍不住开口,声音洪亮却带着浓重的乡音:“后生,你那个机器,真能算准咱这山沟沟里的雨?东边山梁和西边洼地,隔一道坎,雨水都能差三分哩!”

推广员(胸牌显示姓钱,经理)脸上笑容不变,语气却带着一种技术优越感的疏离:“老爷子,您放心!我们的算法模型融合了超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和微气候模拟,别说一道坎,就是您家田里哪个垄沟湿度高一点,我们的卫星和传感器都能捕捉到!比人眼估摸,准多了!”

话语中的轻慢,让几位老农的脸色沉了下来。

孟析微微皱眉。这种将地方性知识与“落后”划等号的叙事,是他最为警惕的。

钱经理看到了孟析这个生面孔,尤其是他身上的专业装备,主动走了过来:“这位先生,也是来考察的?对我们智禾的‘气候智能’解决方案感兴趣?”

“研究者,孟析。”孟析简单回应,递过一张只印了名字和邮箱的简洁名片,“对一切能帮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都感兴趣。”

钱经理瞥了一眼名片,没有机构头衔,笑容淡了些,但依旧热情:“原来是同行!孟先生应该明白,智慧农业是未来趋势。取代靠天吃饭的传统经验,是历史的必然。”他再次强调了“取代”一词。

“经验有其时空局限性,但也蕴含了长期适应形成的深层智慧。”孟析语气平和地纠正,“算法模型固然强大,但其训练数据是否足以覆盖所有极端情境和微地貌变异?其优化目标究竟是农户的长期韧性,还是短期的经济收益最大化?这其中的偏差,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

钱经理的笑容有些僵硬:“孟先生多虑了。我们的模型经过海量数据训练和反复验证,绝对科学可靠。至于商业回报,农户增收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谈话间,孟析注意到一个细节:钱经理的团队成员,正在用平板电脑给一些感兴趣的村民进行面部识别和身份信息录入,以“开通高级账户”。那些密密麻麻的用户协议,在小小的屏幕上滚动,几乎无人仔细阅读。

一种强烈的预感在孟析心中升起:智禾科技要的,不仅仅是推广服务,更是数据——农田数据、气候数据、乃至农户的生产数据。这些数据将被源源不断地输入其算法黑箱,优化其模型,巩固其垄断地位,而提供数据的农户,却可能一无所知,甚至反过来要为其生成的“智能”服务付费。

这时,滕爷拄着拐杖走了过来,对钱经理说:“后生,你们的东西好,但我们观云村种地,有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啥时候下种,啥时候追肥,得看老天爷的脸色,看山神的暗示,急不得。你们那个机器说的,我们再琢磨琢磨。”

钱经理眼底闪过一丝不耐,但依旧保持礼貌:“老爷子,时代变了。相信科学,才能致富。”他转身对团队吩咐,“今天先到这,把设备给签约的农户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