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做人,”企业家对我说,“那年我父亲去世,是老师陪我在这个阁楼上看了整夜的星星,告诉我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变成了星辰。”
陆续又有几个学生来电问候。我发现李老先生记得每个学生的生日,甚至他们的孩子的生日。
“教育是播种星星,”他说,“你不知道哪颗会发光,但你知道总会有发光的。”
夜幕降临时,李老先生邀我一同观星。城市的灯光污染让观测变得困难,但他却能准确指出每颗星星的位置。
“那是木星,那是金星...看,北斗七星永远在那里为我们指引方向。”
我忽然明白,他等待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永恒的、不变的守望。就像星星,也许遥远,但你知道它总是在那里。
告别时,李老先生送我一盒桂圆和一本书——《星空图谱》。
“姑娘,人这一生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仰望星空的能力。”
回到家,我翻开外婆的笔记本,发现那一页星图背面还有一行小字:
“李老师今天说,等待不是虚度光阴,而是让时光有了方向。我想他是对的。”
夜深了,我推开窗,望向那片被城市灯光稀释的夜空。虽然看不见多少星星,但我知道它们就在那里——就像某些等待,看不见结果,却依然值得。
而下一站,我将去拜访社区医生林大夫。听说她有个自闭症的儿子,却从未放弃与他沟通的可能。外婆的笔记本里,记录着一段关于“无声之爱”的故事。
阁楼上的星光不仅照亮夜空,也照亮人间最温柔的坚守。
第四章:无声的拥抱
外婆的笔记本第58页,夹着一朵压干的紫色小花,旁边写着:
“2001年3月18日,林医生接生了一个不会哭的孩子。今天见他已比母亲还高,安静如初。有时最深的理解不需要言语,只需一个拥抱。”
认识林大夫,是因为一场意外。
那是个闷热的周六午后,我正在小区花园里读外婆的笔记本,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呼喊:“有没有医生?孩子噎住了!”
我扔下书跑过去,只见一位老人抱着个面色发紫的小男孩,手足无措。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却没人知道该怎么办。
“让一让!”一个清亮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
一位约莫四十岁左右的女士快步走来,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她迅速接过孩子,从背后环抱住他,用力而精准地施行海姆立克急救法。一下,两下,三下——一块糖果终于从孩子嘴里吐了出来。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她却做得沉着冷静,仿佛演练过千百遍。
“没事了,”她轻拍着哭泣的孩子,声音温柔却有力,“以后吃东西要小心,知道吗?”
人群散去后,我注意到她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蹲在花坛边,仔细检查一种紫色的小花。
“这是紫茉莉,”她抬头对我笑笑,“有镇静安神的功效。中药铺很少见了,没想到这里还有。”
我这才认出她就是外婆笔记本里提到的“林医生”。她比我想象中年轻,眼神里有一种医生特有的专注和敏锐,却又比一般医生多了几分柔和。
“您就是林大夫吧?我听过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