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是什么时候?”我惊讶地问。
林大夫笑了:“他经常坐在窗边画路过的人。你的特征抓得很准。”
我郑重道谢,少年却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研磨药材。
送小轩回家时,我见到了他的房间。四面墙被画作覆盖,中央是个巨大的画架,颜料整齐得如同药房里的药品陈列。
最让我动容的是墙上贴满的便签条,上面是林大夫娟秀的字迹:
“今天小轩自己穿了衣服(蓝色那件)”
“小轩说'饿'了(用了新学的手势)”
“小轩画了爸爸(三年后第一次)”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被郑重记录。
告别时,林大夫送我一包安神茶:“自己配的,睡不好的时候喝。”
我鼓起勇气问出了那个困扰已久的问题:“这么多年,您从来没有...后悔过吗?”
她沉默片刻,望向窗外。夕阳西下,小轩正在阳台上给花草浇水,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
“知道吗?曾经我最大的愿望是听他说一声'妈妈'。”她的侧影在夕阳中显得格外柔和,“但现在我明白了,爱不一定需要言语。他每天睡前会给我一个拥抱,那就是他的'我爱你'。”
她翻开一本厚厚的笔记,里面全是手语图解和观察记录:“这是我这十年来在做的事——记录自闭症患者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已经有不少家长在用了。”
我忽然明白,这位母亲不仅学会了听懂儿子的语言,更要将这种理解传递给更多困在沉默中的人。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翻开外婆的笔记本,在那朵紫色小花旁发现了一行新添的小字(显然是外婆后期加的):
“今天看到林医生和小轩在手语交流,流畅如舞蹈。原来最深的理解,是创造一种只有你们懂的语言。”
夜幕低垂,我泡了林大夫给的安神茶,茶香氤氲中仿佛看到:两个孤独的星球,用十年的坚持,终于搭建起一座通往彼此的桥梁。
而下一站,我将去了解快递小哥小刘的故事。听说他每天背着残疾的母亲上下楼,却总是笑着面对生活。外婆的笔记本里,记着一段关于“负重前行”的往事。
有些最重的负担,反而让人生变得轻盈——这是我在下一个故事中将要领悟的真谛。
第五章:奔跑的邮差
外婆的笔记本第72页,贴着一张磨损的邮票,旁边写道:
“2008年大雪,小刘背母亲看病摔伤腿,仍坚持送完所有快递。今日见他奔跑如风,笑容依旧。最重的负担,往往让人跑得更稳。”
认识小刘,是因为一个摔碎的包裹。
那是个雨后的清晨,我刚走出楼道,就听见“砰”的一声——一个穿着快递制服的年轻人慌忙刹车,电动车上的包裹散落一地。其中一个纸箱裂开,露出里面的玻璃制品,已经碎了。
“对不起!对不起!”年轻人急忙下车,雨水顺着他额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