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更新时间:2025-09-13 01:27:38

王师傅沉默了一会儿,缓缓点头:“机器做的豆浆都是一个味,石磨磨的,有手的温度。小森说在法国最想的就是这口豆浆。我们不能去他身边,至少让他的胃不想家。”

他带我看那台老石磨,磨槽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这磨盘是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我爹传给我。小森小时候,就坐在那个小凳子上看我磨豆子。”

我看着王师傅粗糙的手掌,那上面有常年劳作留下的茧子和烫伤痕迹。就是这样一双手,供出了一个艺术家。

“值得吗?”我问,“这么多年起早贪黑,就为了孩子的梦想。”

王师傅看向窗外,梧桐树的影子斜斜地拉长在地上。“什么叫值得呢?父母的爱哪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他翻开账本,里面夹着一张褪色的画——一个小男孩画的,三个人手拉手,背后是早餐铺,天上飘着炊烟。稚嫩的笔迹写着:“我的家”。

“小森十岁时画的,”王师傅小心地抚过画纸,“他说长大后要给我们买大房子。我说不用,只要他活得开心,我们这铺子里的炊烟能一直飘着,就挺好。”

傍晚时分,我帮他们收拾店铺。秀娥阿姨悄悄告诉我,其实三年前王师傅腰伤严重,医生说不宜再干重活。他们想过关店,但最终还是没有。

“小森不知道,”她说,“知道了肯定不让我们干了。可是想想,还能再干几年,等他真正站稳脚跟...”

回家路上,我翻开外婆的笔记本,在那条关于豆浆的记录下面,外婆还写着一行小字:

“爱有时是放手,有时是坚守。父母的爱,多是后者。”

那天夜里,我梦见了炊烟。炊烟袅袅上升,汇成云朵,飘洋过海,降落在异国他乡,化作一场滋润心田的雨。

清晨三点,炊烟照常升起。我站在窗外,看着灯下那两个忙碌的身影,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爱最朴素的形态——不是轰轰烈烈的牺牲,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就像那石磨,一圈又一圈,磨碎的是年月,流出的是绵长不绝的眷恋。

而我知道,在这个小区的某个角落,还有更多这样的故事,等待被倾听,被记录。外婆的笔记本里,还有太多秘密等待揭开。

下一次,我将去拜访退休教师李老先生,听说他的阁楼上,藏着整个城市最亮的星星。

第三章:阁楼上的星光

外婆的笔记本第39页,贴着一张小巧的星图剪纸,旁边写着:

“1986年4月11日,与李老师及全巷四十七人同观哈雷彗星。他说七十六年后再见,我笑言那时已化作星辰。今晨见他仍在等待,原来有些人真的会用一生守候一个约定。”

认识李老先生,是因为一包掉落的桂圆。

那是个微风和煦的午后,我刚从王家早餐铺出来,看见前方一位老人拎的塑料袋突然破裂,金黄的桂圆滚落一地。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有些无措地望着满地果实时,我已经上前帮忙。

“谢谢姑娘,”他的声音温润如玉,完全不像年近八旬的老人,“人老了,连个袋子都提不好。”

我注意到他胸前别着一支老式钢笔,眼镜腿上缠着胶布,但镜片后的眼睛却异常明亮。帮他捡完桂圆,我坚持要送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