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总策划,也是最后的质检员。我拿着祖父的笔记,对照博物馆级的真品图录和考古报告,用近乎苛刻的标准审视每一件“作品”。任何一丝微小的时代错位感,都可能前功尽弃。我们像一群潜伏在时间阴影里的工匠,默默复刻着历史的幽灵。
与此同时,另一条线也在同步进行。通过复杂的海外关系和层层伪装,我精心塑造了几个不同的“文物来源”身份:有的是东欧没落贵族后裔,急需变卖“祖传”珍宝;有的是东南亚华裔富商,因生意周转不得已出让“秘藏”;有的是中东收藏家,对中国古代艺术突然产生兴趣后又迅速降温……通过这些渠道,这些精心炮制的“重器”,开始悄无声息地流入国际古董市场的地下渠道。它们出现的时机、地点、伴随的“故事”都经过精密计算,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我深知山本健一郎及其智囊团的谨慎。他们拥有顶尖的科学检测设备和完善的专家团队。因此,我们的“作品”必须能通过碳14断代、X射线荧光分析等常规科技手段的检验。这在技术上挑战极大,但祖父的笔记里,恰恰记载了一些应对之法,比如利用古代同类材质的老料进行“嫁接”,或利用特定辐射环境对新材料进行“老化”处理。我们不惜成本,反复测试,确保万无一失。
整个过程耗时近两年。期间有过惊险,一件仿战国的玉璧在某个小型拍卖会上差点被一位美国专家看穿,我们当即启动备用方案,通过中间人制造了一场“意外”,让玉璧神秘流拍并消失。每一次风险都让我们更加谨慎。
终于,一批涵盖商周青铜、宋元瓷器、明清书画的“顶级藏品”,通过各种隐秘而“合理”的途径,陆续进入了山本美术馆的库房。它们有的被作为“重要补充”公开展出,有的则被山本秘藏,视为压箱底的珍宝。国际拍卖行和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以及“流传有序”的完美记录,为它们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山本健一郎甚至在一次私人展览上,指着那件仿北宋官窑的纸槌瓶(与我们最初竞拍的那件几乎一模一样,但内行人才能看出的细微“改进”之处,正是祖父笔记里提到的更高阶的做旧技巧),得意地对来宾宣称:“这才是真正的‘雨过天青’,来自中国皇室的极致审美,现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由我们山本家族守护。”
消息传来时,我正在老宅的庭院里修剪一株罗汉松。听着线人的汇报,我只是轻轻“嗯”了一声,剪断了最后一根多余的枝杈。夕阳西下,庭院里光影斑驳。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楼,已经盖好了。
第三年的一个冬夜,东京传来了震惊世界的消息:山本美术馆发生特大火灾,火势迅猛,消防系统疑似故障,主体建筑及绝大部分藏品葬身火海。初步估计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全球各大媒体头条都被这条新闻占据,附带山本健一郎在废墟前瞬间苍老、崩溃痛哭的照片。
紧接着,更戏剧性的转折发生。由多家国际权威鉴定机构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清理火场、鉴定残骸时,运用尖端技术对熔融残留物进行分析,意外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那些被誉为“国宝级”的藏品,从青铜器到瓷器,从书画到玉器,其基材、釉料、墨迹、绢纸等,均与它们所声称的年代存在无法解释的、细微但确凿的现代特征。结论是:山本美术馆的核心藏品,极有可能是一批技艺登峰造极的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