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枯燥而漫长。我翻遍了每一个抽屉,拂去每一本书籍上的积尘,检查每一个卷轴的轴头。在一个雨夜,雨水敲打着屋檐的瓦片,发出单调的催眠曲般的声音,我无意中触动了画案底部一个极其隐蔽的机括。轻微的一声“咔哒”,书架旁一块地板微微弹起。
下面是一个紫檀木的狭长盒子,打开后,没有珠光宝气,只有更厚的一摞笔记本,以及几件造型奇特的工具:细如牛毛的刻针,色泽沉旧的调色盘,几块带有天然纹理的旧石,还有几方未曾刻字的古印坯料。笔记本的扉页,是祖父熟悉的笔迹,但内容,却让我触目惊心——
《胎骨作旧辨析》、《釉色模拟笔记》、《历代书画绢本纸质老化特征及仿制》、《款识摹刻心法》……还有大量关于各类古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独特瑕疵、磨痕、锈迹的详细记录和分析。每一页都布满密密麻麻的字迹、草图、化学公式甚至温度曲线。另一本更厚的册子,则记录了他早年因战乱流离,曾被迫以仿制古玩谋生的经历,其中不乏一些如今已被奉为圭臬的“传奇”案例,那些以假乱真、连当时顶尖行家都打了眼的“杰作”,细节详尽,手法精妙得令人脊背发凉。
我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页页翻看,心脏狂跳。祖父那张总是慈祥温和的面容,在字里行间变得模糊而复杂。他不仅是鉴赏家,更是一位登峰造极的……做旧大师。一个被时代和命运捉弄,将惊世才华埋藏在历史尘埃下的奇人。
那本被山本撕毁的日记,确实是祖父的心血,但它记录的内容,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修饰的“指南”,真伪参半,刻意引导。而真正的核心技艺,以及他晚年对自己那段特殊经历的深刻反思与超越,都秘密藏在了这里。其中一本笔记的最后一页,祖父用略显潦草的笔迹写道:“……炫技之作,终是魔道。然鉴真辨伪之眼,需知伪可达何种极致。后世子孙若得见,当以此为镜,照见人心贪嗔,守正勿邪。”
我合上笔记,窗外雨声渐歇,东方泛起鱼肚白。一个庞大、精密,甚至堪称疯狂的计划,在我脑中逐渐成型。山本健一郎不是仗着财富掠夺一切吗?他不是视我们的文化和尊严如无物吗?那就让他,和他引以为傲的收藏帝国,在他最痴迷的领域,彻底崩塌。
复仇的火种,遇到了祖父留下的、足以燎原的干柴。
计划的核心,是“投其所好”与“以假乱真”。山本家族以其庞大的“山本美术馆”闻名,收藏侧重中国高古瓷、青铜器和古代书画,尤其以“传承有序”、“流传有绪”自诩。我需要针对他的收藏体系,量身定制一套足以颠覆一切的赝品。
这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天衣无缝,更要构建无懈可击的“流传故事”。我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祖父留下的笔记是技术基石,但我需要帮手。我秘密寻访了几位早已隐退的、与祖父有旧交的匠人,他们或因年迈,或因对山本之流的不满,在重金和“道义”的双重打动下,答应出山。我们组成了一个绝对保密的小组,分散在不同地点,各自负责最擅长的环节。
瓷器组,寻找最接近古法配方的胎土和釉料,一遍遍试验烧制温度曲线,模拟千年土浸、水锈,甚至用显微镜调整开片形态。青铜组,研究范线痕迹、锈层叠压关系,用化学方法催生天然锈蚀,每一件都对应着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但早已失踪的器物图谱。书画组,寻找宋元时期的旧绢、旧纸,一丝不苟地摹仿笔意、墨色,连历代收藏印的篆刻、印泥的氧化程度都力求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