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战利品去找他。
是在物理系的实验室找到他的。
他趴在桌上睡着了。
手边还放着半杯冷掉的咖啡。
屏幕上是未关闭的论文页面。
我放轻脚步,把带来的早餐放在他手边。
一份三明治,一杯热美式。
和他之前喝的一样。
他动了一下,醒了。
抬头看见我,有些茫然地推了推眼镜。
“你来了。”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来给你送弹药补给。”
我把早餐推过去,“趁热吃。”
他安静地开始吃三明治。
像完成某种程序。
我看着他眼下的淡青色,心里发胀。
“昨天,谢谢你。”
他摇头。
“我只是提供了数据支持。”
“现场的演绎和输出,是你完成的。”
还是这么严谨。
连夸人都像在做实验报告。
但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他吃完最后一口三明治,突然说:
“你昨天的讲述方式,很有启发性。”
“嗯?”
“把复杂的声学原理,用波峰波谷相遇来比喻。”
他认真地说,“这种类比虽然不够严谨,但非常利于传播。”
我笑了。
“这就是我们网红的工作啊。”
“把难啃的知识,做成好吃的快餐。”
他若有所思。
“或许……知识的传播本身,就需要不同的载体。”
他转向电脑,调出一个界面。
“我正在准备下个月的学术会议报告。”
“关于量子纠缠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像天书。
“通常的报告都很枯燥。”
他顿了顿,“我在想……或许可以借鉴你的方法。”
我的眼睛亮起来。
“你想怎么做?”
于是,我们开始了奇妙的角色互换。
他成了那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而我,成了老师。
“停!”我在他讲到第三分钟时喊了卡。
“你刚才说的‘贝尔不等式’,能用更形象的方式解释吗?”
他皱眉思考。
“就是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
“太抽象了!”我拿起白板笔,“想象成一对双胞胎怎么样?”
“一个在地球打喷嚏,另一个在月球就会感冒?”
他的眼睛微微睁大。
“这个类比……虽然严重失真,但确实抓住了非定域性的核心特征。”
我得意地晃了晃笔。
“看,我这不挺懂的吗?”
他看着我,嘴角似乎弯了一下。
很浅,但确实是个笑容。
冰山,开始融化了。
我们用了整整三个下午来打磨他的报告。
我把他的PPT一页页拆解。
“这页太多字了!留三个关键词就好。”
“这个图表颜色太暗,换成亮色系。”
“这里加个动画,让粒子‘飞’起来。”
他一开始很不适应。
“这些形式……会不会显得不够严肃?”
“顾同学,”我拍拍他的肩,“首先你要让人愿意听。”
“然后才是听不听得懂。”
他沉默片刻,点头。“有道理。”
最妙的是,他居然真的开始举一反三。
在解释“量子隧穿效应”时,他主动说:
“可以比喻成,一个球没有足够的能量翻过山,却莫名其妙从山里穿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