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骁呢?留学归来,进了投行,朋友圈晒的是米其林三星、雪山滑雪、私人酒会。仿佛生来就踩在云端,俯视众生。
可陈默渐渐明白一件事:
**所谓的“被世界钟爱”,不过是别人看不见你的挣扎。**
就像此刻窗外的雨,落在富人区的花园里是诗意,落在城中村的铁皮屋顶上就是噪音。
第二天清晨,他照常起床,煮了碗泡面加蛋,打开电脑继续修改那份写了三个月的小说稿。书名叫《平凡之路》,讲一个普通人在城市夹缝中寻找归属的故事。投稿了十七次,全部被拒。
但他没删。
因为他记得母亲说过一句话:“只要还在写,就说明你还相信。”
手机突然震动。编辑回复:
> “这次我们愿意试试看。不过需要你补充一些真实细节——比如主角面对羞辱时的心理转变。”
陈默看着这条消息,沉默良久。
然后他打开文档,敲下第一段:
> “我以为我是特别的,直到我发现,所有人小时候都被父母当成全世界。区别在于,有些人长大后仍能被人捧在手心,而有些人,只能学会自己做自己的光。”
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键盘上。
新的一天开始了。
---
### 2. 被遗忘的名字
公司楼下咖啡馆,早晨八点半。
林晚坐在靠窗位置,笔记本摊开,耳机里放着轻音乐。她是《城市故事》杂志的责任编辑,负责挖掘本土原创文学作品。昨天收到那篇名为《平凡之路》的投稿时,她正准备下班,随手点开看了一眼,结果一口气读完了前三章。
文字不华丽,却有种奇异的力量——像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剖开了生活的肌理。
“这个人……有故事。”她喃喃道。
她给作者发了条消息:“希望能见面聊聊,如果你方便的话。”
不到十分钟,对方回复:“可以,明天上午十点,老城区‘知春茶馆’。”
林晚查了他的资料:陈默,28岁,自由撰稿人,曾获地方征文三等奖,其余履历空白。不像炒作型写手,也不像流量博主。更像是那种默默耕耘、无人问津的普通人。
她喜欢这样的作者。
第二天,她提前十分钟到达。茶馆不大,木质桌椅泛着岁月的光泽,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角落里有个老人在拉二胡,曲调悠远。
九点五十五分,门被推开。
一个男人走进来,穿着洗得发白的藏青色夹克,牛仔裤边有些磨损,脚上的运动鞋看起来至少三年没换过。他四处看了看,目光落在林晚身上,微微点头。
“林编辑?”
“你是陈默?”她站起来,“请坐。”
两人寒暄几句,林晚直接切入主题:“我很喜欢你的稿子,尤其是主角在便利店被嘲讽那段,非常真实。我想知道,这是不是你自己的经历?”
陈默笑了笑:“一半是,一半不是。”
“愿闻其详。”
他端起茶杯,吹了口气:“我确实被人嘲笑过穷,也被当众羞辱过。但小说里的反击,是我写出来安慰自己的。现实中,我没说什么,只是默默走了。”
林晚皱眉:“那你为什么要写‘你会后悔今天说的话’?这句话很有力量,但它不像一个忍耐型人格会说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