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他没像往常一样唯唯诺诺地认错,赵玉梅有些意外,火气更盛:“怎么?说你两句还不乐意了?有本事你倒是挣大钱去啊!像隔壁老刘家女婿,人家在报社当记者,隔三差五就能往家拎肉!你呢?除了会写点没人看的破材料,你还会干什么?”
写材料?写文章?
林卫东(此后统称林卫东)的心猛地一跳!
前世他虽然潦倒,但为了混口饭吃,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种题材的网文、剧本、软文写了不知道多少!唐诗宋词、中外名著、经典影视剧……更是他这种文字工作者必备的素养储备!
这是一个文化饥渴的年代!是一个文章能改变命运的年代!
《文豪1978》……坐望敬亭那本书里的主角,不就是靠这个起家的吗?
巨大的兴奋感瞬间冲散了他刚醒来时的迷茫和身体的寒意,血液似乎都开始沸腾。
但他迅速冷静下来。模仿可以,照抄绝对不行,那是饮鸩止渴。而且,时代背景相似,个人境遇却完全不同。他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稿子……我马上写。”林卫东的声音还有些沙哑,但却透着一股不同于以往的平静和力量。
赵玉梅狐疑地看了他一眼,觉得今天的丈夫似乎有哪里不一样了,但具体又说不上来,只当他是被骂狠了,嘟囔了一句“写的什么破玩意儿,人家王科长压根看不上”,便转身去忙活早饭。
林卫东深吸一口气,披上那件打着补丁、硬邦邦的棉袄,坐到那张歪腿桌子前。桌上放着厂里的稿纸和一支快秃噜毛的钢笔。
宣传科的稿子,无非是些“大干快上一百天”、“为实现四化而奋斗”之类的八股文。原主就是写不好这个,才总被科长训斥。
但此刻,对拥有未来视野的林卫东来说,这种文章简直信手拈来。他略一思索,没有直接照搬记忆中的套路,而是结合了未来一些企业管理和发展理念的皮毛,用符合这个时代语境的文字重新包装。
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思路如泉涌。他不仅完成了任务,甚至还超额地就厂里生产效率提升、工人积极性调动等问题,提出了几条看似粗糙却切中要害的建议。
不到一小时,一篇千字文一挥而就。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观点虽略显“新颖”,但绝对政治正确,甚至带着一丝这个时代少见的锐气。
赵玉梅过来看了一眼,惊讶地发现丈夫今天效率奇高,那字写得也比平时漂亮有力得多。她文化不高,看不懂具体内容,但感觉……挺像那么回事儿。
“瞎划拉完了?完了就赶紧吃了饭给王科长送去!别又挨顿骂。”语气依旧不好,却少了几分之前的尖刻。
林卫东匆匆扒拉了两个拉嗓子的窝窝头,喝了一碗能照见人影的棒子面粥,揣起稿子就出了门。
寒风凛冽,他却感觉心头火热。
送稿子只是第一步。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到了厂办二楼宣传科,他把稿子交给了那位挺着啤酒肚、总爱拿腔拿调的王科长。
王科长扶了扶眼镜,漫不经心地接过来,准备像往常一样随便扫两眼就扔到一边,再训斥这个不成器的下属几句。
然而,看着看着,他的表情逐渐变了。从一开始的不屑,到惊讶,再到凝重,最后甚至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