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的二手配件很快供不应求。林烨不得不扩大采购范围,开始往返于滨海市和周边更大的电子集散地。他对配件品质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苛刻,一颗电容、一条金手指的成色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源自他前世作为芯片工程师的严谨,也让他组装的机器返修率极低,口碑愈发坚实。
资本像滚雪球一样积累。林烨在离家不远的一个旧仓库租了个小门面,挂上“烨星电脑”的牌子,算是有了个正经据点。他雇了两个下岗的电工老师傅,手把手教他们检测和组装技巧,自己则腾出更多时间思考未来。
台商周文华,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此人约莫四十岁,穿着考究的Polo衫,手腕上戴着金光闪闪的手表,开口便是带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自称是某家电子元器件贸易公司的经理。他第一次来“烨星电脑”,是在一个下午,看似随意地闲逛,目光却精准地扫过每一片主板、每一颗CPU。
“小兄弟,手艺不错嘛。”周文华拿起一块刚修好的主板,啧啧称赞,“这焊点,这走线,比很多大厂的老师傅还规整。听说你这儿的东西,又便宜又耐用?”
林烨心中警觉,面上却不动声色:“混口饭吃,周经理过奖了。我们小本生意,主打一个性价比。”
“性价比好啊!”周文华哈哈大笑,递过来一张名片,“我就喜欢和做实事的人打交道。老弟,你这点规模,东拼西凑找配件太辛苦,成本也压不下来。以后需要什么芯片、电容电阻、主板芯片组,甚至内存颗粒,找我。台湾过来的货,价格好商量,量大从优。”
林烨接过名片,心中念头飞转。周文华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风险。稳定的上游货源能极大提升效率和利润,但他深知这个年代水货和翻新件的猫腻,更担心渠道受制于人。
他需要周文华的渠道,但不能完全依赖。初步合作很快达成,林烨的进货成本下降了约15%,利润空间进一步打开。他用多出来的利润,悄悄做了一件事:购置了一套二手的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和编程器,在后院隔出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
夜深人静时,父亲熟睡的鼾声和母亲轻微的担忧叹息是唯一的背景音。林烨就在那盏昏暗的白炽灯下,开始拆解、研究那些废旧芯片。从最简单的声卡、网卡上的接口芯片,到主板上的南北桥芯片组和BIOS存储芯片。
他的手指划过那些微小的晶圆封装,感受着其下微观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晶体管。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和激动在他心中涌动。2025年,他设计的是采用尖端制程、集成百亿晶体管的复杂SOC,而眼前这些粗糙的芯片,是这个数字时代的基石。
他知道,仅仅组装电脑,永远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下游,赚取微薄的辛苦钱。真正的核心、最大的价值,以及未来掐住整个行业脖子的那只手,都在于芯片设计、制造的能力。
机会很快以另一种方式降临。
一天,周文华带来一个“好消息”:“林老弟,有个大单!东南亚那边,急要一批特制的‘学习机’,其实就是山寨版的红白机,但成本要压到最低。主板上的核心处理芯片,用旧的6502芯片魔改就行,利润非常可观!我出渠道和订单,你出技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