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平息事端,我赔了富太太17.6万的“退一赔一”,又花了10万请律师摆平工商调查。这一下就亏了近30万,刚开业就元气大伤。员工见势不妙,有两个销售当天就提了离职,临走前说:“李总,这行水太深,我们不敢待了。”深夜关店后,我坐在展厅的沙发上,看着满墙的“正品保障”标语,第一次尝到了奢侈品行业的苦涩。
2 授权:被品牌方拿捏的“傀儡游戏”
吃了假货的亏,我下定决心只做正品。通过一位老客户介绍,我找到了做某轻奢品牌代理的王总,他说能帮我拿到Michael Kors的区域特许经营权。“这个品牌门槛低,只要有300万流动资金和核心商圈门店,就能签约。”王总拍着胸脯保证,还收了我20万的“中介费”。
签约前,品牌方区域经理来考察门店,提出了一堆整改要求:墙面必须用意大利进口大理石,展柜要定制实木雕花款,甚至连灯光的色温都必须控制在3000K。“这是品牌形象标准,少一样都不能授权。”区域经理语气强硬。我只能追加装修款,原本300万的预算飙升到450万,光是那面大理石墙就花了80万。
好不容易通过审核,签约时我才发现合同里全是“坑”。品牌方要求每月完成50万的销售额,完不成就要扣20%的返利;每年必须参加4次品牌订货会,每次至少订80万的货;甚至连员工的制服款式、话术都有严格规定,违规一次罚款5000元。最狠的是“最终解释权归品牌方所有”的条款,等于把所有风险都转嫁到我头上 。
拿到授权的第一个月,我信心满满地参加了订货会。品牌方的展示厅里全是新款,招商经理一个劲地推荐镶钻款手袋:“这款是季度主打,肯定卖爆。”我被说动了,订了40万的镶钻系列,又搭配了40万的常规款。可货到手才发现,镶钻款做工粗糙,钻饰一扣就掉,根本没人问津。我找品牌方退货,他们却说“订货后概不退还”,还警告我“再闹事就取消授权”。
更糟的是销售压力。50万的月任务像座大山,Michael Kors在当地认知度不高,加上隔壁商场有专柜,我的店根本没优势。为了冲量,我只能降价促销,把原本售价2999的背包降到2299,比专柜便宜30%。这招确实管用,月底勉强完成了任务,可算下来除去成本,反而亏了3万——专柜拿货价是6折,降价后利润几乎被削光了。
品牌方的“套路”远不止这些。季度返利本该有8个点,结算时却以“客户满意度不达标”为由扣了一半,说有3个客户投诉“服务不够专业”。我要求看投诉记录,他们却说“这是品牌内部数据,不便公开”。有次我发现专柜在卖和我同款的特价款,价格比我的拿货价还低,找区域经理理论,他轻飘飘地说:“直营店有补贴,你们加盟店不能比。”
为了保住授权,我只能咬牙硬扛。2019年年底,品牌方要求参加广州的订货会,强制订100万的春装系列,还说“不订就取消明年的授权”。我手里的流动资金已经见底,只能找民间借贷,年利率高达18%。这批春装后来成了“库存钉子户”,因为款式老气,挂了大半年只卖掉3件,最后只能以1折的价格打包给了尾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