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接的一个冷库电气改造项目,至今想起来都心疼。甲方是个做海鲜批发的老板,要求改造冷库的温度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启停。我现场勘察后,算了份报价单:材料(PLC、温度传感器、接触器等)八千,人工两天四千,调试费两千,合计一万四。甲方当场砍价:“太贵了,人家报八千,你这翻了快一倍,最多给一万。”
我跟他解释:“八千的肯定用的是山寨PLC,低温环境下撑不过三个月,我用的是西门子的正品,光模块就四千多。”甲方根本不听:“我不管什么牌子,能降温就行,一万块干不干?不干我找别人。”那时我急着接活,咬牙答应了,想着能省点成本。
结果施工时才发现,冷库的湿度比预估的高,普通电缆容易受潮短路,必须换耐低温防潮的特种电缆,光这一项就多花了两千。调试时又发现,甲方要的“远程监控”需要额外加4G模块,又是一千五。这些都没写在报价里,甲方翻脸不认:“报价里没写,我不掏钱,你自己想办法。”
最后完工结算,扣除额外的材料成本,我只赚了一千八,还熬了两个通宵调试。会计出身的老婆帮我算账时,气得直拍桌子:“你这是给甲方打工还倒贴钱!材料、人工、交通、工具损耗,哪样不要钱?”
那次之后,我才学会做“详细报价单”,把每一项材料的型号、数量、单价都列清楚,人工按天算,调试费单独列,还要加10%的“应急预备金”,注明“临时增项另算”。可即便这样,还是躲不过甲方的“砍价套路”。
有次接了个机床改造的活,报价一万二,甲方直接砍到八千,说“你这报价水分太大,我问过供应商,材料才五千,你人工要七千?”我把材料清单给他看,光进口伺服电机就六千五,甲方却耍赖:“我不管,八千块,能干就干,不能干拉倒。”后来同行告诉我,这种甲方就是故意压价,知道你算过成本不会轻易放弃,等着你来妥协。
更阴险的是“模糊报价陷阱”。有个甲方让我做“车间电气维护”,没说具体维护范围,只说“大概弄弄,不会让你白干”。我想着是长期活,报了三千块,结果去了才知道,要检修二十多台设备,更换十几个接触器,光是材料就花了两千五,人工干了三天,最后只赚了五百块。
还有些项目要“垫资”,甲方要求先买材料施工,完工后付款。2022年接的一个小型酒厂的配电项目,甲方说“资金周转不开,你先垫材料钱,完工后一起给你”。我垫了三万块买电缆和配电柜,完工后甲方却拖着不付款,说“要等酒厂开业盈利了再给”。我天天上门催,催了两个月才拿回两万,剩下的一万被说成“质保金”,要等一年后给——到现在那笔钱还没拿到,甲方的酒厂早就倒闭了。
报价时的“隐性成本”最容易被忽略。比如交通费用,去郊区的工厂来回要两百块油钱;工具损耗,万用表、示波器用久了要校准,钳子螺丝刀经常弄丢;还有时间成本,甲方反复改需求、临时加班,这些都没算在报价里。有次接了个市区的活,报价五千,光来回跑了六趟,油钱花了三百,加班两天,算下来时薪还不如去工地搬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