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菱觉得自己快被《教育知识与能力》逼疯了。
凌晨三点,台灯把书桌照得惨白,她面前摊开的教资教材第78页,“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几个黑体字像长了刺,扎得她眼睛发酸。咖啡已经续到第三杯,速溶粉在杯底结成硬块,搅起来沙沙响,跟她脑子里混乱的知识点一个动静。桌角的保温杯上贴满了便签,最显眼的一张写着“紧急提醒:凯兴斯泰纳≠文化本位论!”,是她昨天背混时狠狠贴上去的,现在看着眼熟,脑子却还是一团浆糊。
“个人本位论强调人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需要……”她有气无力地念着,笔尖在纸上画圈,圈到“凯兴斯泰纳”这个名字时,手突然一抖——这人到底是社会本位还是文化本位来着?前几天刚在错题本上记过,现在错题本好像被脑子自动归档到“已丢失文件夹”,只剩一片空白。
宋菱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把笔一扔,趴在书上叹气。备考教资这半个月,她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白天挤地铁背简答题,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教育学人物口诀”,晚上熬夜刷模拟题,连做梦都在写“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刚才刷到一道真题,说某老师用游戏教学,问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她盯着选项看了十分钟,愣是没想起“启发性”和“直观性”的区别,急得心脏砰砰跳,现在还觉得胸口发闷。
“再坚持一下,考完就解放了……”她自我安慰着,伸手去够桌上的咖啡,刚碰到杯子,眼前突然一黑。
不是普通的眼花,是那种天旋地转的黑,耳边好像有无数人在说话,声音又轻又快,像蚊子嗡嗡叫,仔细听又能分辨出几个词:“考点更新”“易混淆点标注”“考生高频错题”……
宋菱想睁开眼,可眼皮重得像粘了胶水。身体也变得奇怪,不是疼,是“轻”,轻得像一片纸,还在慢慢被拉长、被塑形。她能感觉到周围有东西在动,不是桌子椅子,是……字?
对,就是字。
有巨大的、黑体的“教育”二字从她身边飘过,笔画粗得像电线杆;还有带着下划线的“关键词”,蹦蹦跳跳的,像幼儿园小孩;甚至有个穿西装、戴眼镜的小老头,胸牌上写着“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正背着小手慢悠悠地走,嘴里还念叨:“卢梭、裴斯泰洛齐……可不能记错喽,考生总把我和社会本位论弄混。”
宋菱彻底懵了。
她试着动了动手指,发现自己的“手”居然是一行蓝色的小字:【补充知识点: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区别辨析(易混淆,需重点记忆)】。再往下看,“身体”是一长串解释,从“核心观点差异”到“代表人物对比”,最后还跟着个括号,里面写着【2023年上半年真题曾涉及,需结合实例理解】。
她,宋菱,一个熬到快猝死的教资考生,居然穿越了——穿成了自己正在背的教资书里,一个该死的“易混淆补充知识点”!
“不是吧……”她想哀嚎,可发出来的不是声音,是一行淡蓝色的虚影文字,飘在半空:【考生注意:此知识点易与“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混淆,需特别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