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砖厂废墟上的养牛梦
2020年秋分那天,陈磊站在六塘镇三塘村陂山村的废弃砖厂前,裤脚沾满了黄泥巴。秋老虎肆虐的午后,空气里弥漫着砖窑冷却后的尘土味,远处稻田里的收割机突突作响,像在催促他做最后的决定。口袋里的存折显示余额还有187623元,这是他在深圳电子厂打工十二年攒下的全部积蓄。手机银行APP上,30万元贷款的审批通过短信刚刚弹出,年利率5.85%,期限3年——这组数字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手心冒汗。
"小陈,这砖厂虽然荒废了,但三通一平都现成的,比你重新征地省至少十万块。"村支书李建国叼着烟,用脚踢了踢地上的碎砖块,"就是离村子有点近,环保能不能过,我可不敢打包票。"
陈磊蹲下身,抓起一把混合着砖渣的土壤。三年前父亲肝癌去世时,床头还放着他小时候放牛的照片;母亲上个月摔断了腿,在县医院躺了28天,新农合报销后还花了14627元。这些数字像牛虻一样叮咬着他的神经。电子厂的流水线再快,也赶不上老家彩礼的涨幅,更赶不上母亲日渐佝偻的背影。他打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临桂区农业农村局的宣传页,李军普的养牛场照片格外醒目——260头牛,年净利润200多万,这些数字让他失眠了整整三个月。
租下砖厂的合同签得很顺利,每年2.5万元,租期10年。但当陈磊拿着村委会盖章的证明去镇里办手续时,第一个"坑"悄然出现。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办事员指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二条告诉他:"你这场地距离村庄直线距离不足500米,属于敏感区域,按规定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还得通过专家评审。"
"不是说年出栏小于100头可以免环评吗?"陈磊急忙掏出手机,翻出抖音上看到的环保科普视频。
"免环评是有条件的。"办事员推了推眼镜,指着文件上的红线,"第一,规模没超红线;第二,不在敏感区域;第三,粪污处理合规。你这第二条就不符合,必须办环评。"
陈磊第一次知道,办环评需要找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三家报价从3.8万到5.6万不等,比他预算的牛舍地面硬化费用还高。更棘手的是时间,最快也要45个工作日。他咬咬牙签了合同,选择了报价4.2万的本地机构,心里盘算着贷款下来的30万要重新分配了。
牛舍建设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原本以为清理掉砖窑废墟就能用,没想到地质队勘测后发现,砖厂地下1.2米处全是坚硬的混凝土层,不利于牛群蹄部健康。"要么砸掉重铺,要么垫高地基。"施工队老板给出两个方案,前者要多花8万,后者工期延长20天。陈磊选择了后者,用碎石和沙土堆出1.5米高的地基,每天守在工地,看着装载机把一车车废料运出去,又把一车车新土运进来。
期间,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的农艺师王建国来现场指导过两次。"牛舍跨度不能超过12米,否则通风不好。"老王用卷尺量着立柱间距,"双面牛槽要留60厘米宽,槽深25厘米,斜坡15度,不然牛吃食费劲。"他还特别强调,必须单独规划出消毒区和隔离区,否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根本办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