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同一时间,林清也接到了那个来自老家的电话。
是她大学时最要好的学姐苏雯打来的,如今在家乡小城经营着一个不大的艺术工作室。
“清清,最近怎么样?海市节奏很快吧?”
寒暄过后,苏雯切入正题,“说正事,我的工作室现在想扩大规模,增加少儿艺术培训和当代艺术展陈两块业务,
缺一个既有专业能力又有想法的小伙伴入股。我第一个就想到了你。”
林清握着手机,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
“我?学姐,我哪有钱入股啊。”她苦笑了一下。
“不用你投太多,主要是技术入股,你占一小部分干股,
当然前期收入可能一般,比不上你在海市接稿子。”
苏雯的声音热情而真诚,“但这里生活成本低啊,房子也便宜。
关键是,工作室氛围很好,咱们可以一起做点真正想做的艺术项目,
不是单纯为甲方服务。你记得吗?我们以前在学校就说以后要一起搞创作的!”
苏雯的描述为林清勾勒出一幅与海市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
慢节奏的小城,熟悉的乡音,没那么大压力的工作室,可以自主创作的空间,还有相识已久的朋友。
这一切,与她目前每天赶稿、应对难缠客户、挤地铁、为房租焦虑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在这时,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是母亲发来的微信:
“清清,你爸最近老是说头晕,血压有点高,让他去医院看看总说没事,你有空多打电话说说他。”
父亲身体不太好的消息像一根细微的刺,轻轻扎进了林清本就动摇的心里。
她结束和苏雯的通话,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那天晚上,两人罕见地都在家吃饭。
依旧是外卖,沉默地吃着。
空气中有一种欲言又止的躁动。
叶阳几次抬眼看向林清,看到她心不在焉地拨弄着米饭,似乎也有心事。
他清了清嗓子,试图用一种轻松的口吻开启话题:“那个……今天Jason找我聊了聊。”
林清抬起头:“嗯?”
“京市总部那边,有个技术经理的职位空缺,想调我过去。”
他斟酌着词句,小心地避开了“晋升”和“三年”这些敏感词,试图先探探她的口风,“是个不错的学习机会。”
林清的心微微沉了一下。
京市。
那么远。
她沉默了几秒,也轻声开口,像是对着碗里的米饭说:
“今天苏雯学姐也给我打电话了。她在老家的工作室想扩大,问我愿不愿意回去帮忙,算入股。”
叶阳夹菜的动作顿住了。
老家?
回去?
试探性的气球刚刚放出,就遇到了另一个同样试探的气球。
两个气球在空中轻轻触碰,都感知到了对方带来的、可能改变航向的气流。
“回老家?”
叶阳的眉头不自觉地蹙起,“那边的艺术环境……和发展空间,能跟海市比吗?收入呢?”
他的思维模式立刻切换到理性分析频道。
他话语里那种不自觉的、对“小地方”的审视刺痛了林清。
“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用收入和空间来衡量的,叶阳。”
她的声音带上了一丝防御,“那里生活成本低,压力小,而且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创作,不用总是迎合市场。我爸最近身体也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