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味道勾着叶阳,也勾着林清,将他们不由自主地拽离这令人疲惫的现实,坠入记忆深处那片尚且柔软的时光。
他刚才说,“以前是以前”。
是啊,以前……
以前是什么样子呢?
林清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的窗玻璃,目光变得悠远。
那股熟悉的、带着青春气息的甜,仿佛穿透了时间的壁垒,缓缓弥漫开来。
她的思绪不由想到他们一起经历的那些美好的回忆。
他们的初遇是在大二下学期,学校筹办一场跨院系联合美术展,需要计算机系的同学帮忙搭建一个简单的线上展示页面。
作为艺术社的骨干,她负责对接。
她记得那是个阳光很好的下午,布展大厅里有些杂乱,到处是画作、支架和忙碌的学生。
她正对着一个总是调试不好的投影设备发愁,一个清朗的声音在旁边响起:“需要帮忙吗?”
她回头,看到一个穿着干净白T恤和牛仔裤的男生,手里拿着台笔记本,眼神清亮,带着一种理工科学生特有的专注和冷静。
“这个投影仪,好像总是无法精准对应我们设计的画面比例。”
林清指了指屏幕上的错位。
“我看看。”
男生蹲下身,手指在笔记本键盘上快速敲击了几下,又检查了一下连接线。
“不是硬件问题,是分辨率设置和显示模式的冲突,调一下后台参数就好。”
他说话条理清晰,手指灵活,不出三分钟,困扰林清半天的问题迎刃而解,画面清晰地投映在幕布上。
“太好了!谢谢你!”
林清松了口气,笑容灿烂,“我是艺术系的林清。”
“计算机系,叶阳。”
他站起身,也笑了笑,略显腼腆,但目光在她身边几幅已经挂好的画作上停留了片刻,
尤其是其中一幅色彩大胆、构图奇特的抽象画,“那幅画,很有意思。代码很难表现出这种……自由的冲击力。”
林清有些惊讶。
大多数理工科同学对她的画要么礼貌称赞“好看”,要么完全不解其意。
叶阳的评论却精准地戳中了她想表达的核心——一种挣脱束缚的自由感。
“你看得懂?”她好奇地问。
“不太懂,”叶阳诚实地说,随即又补充道,“但能感觉到某种情绪,很强烈。这比我们写的代码难多了。”
那一刻,林清觉得这个看起来有点木讷的学霸,似乎和她认知里的程序员不太一样。
她注意到了叶阳解决问题时的沉着聪明,也捕捉到了他话语里对她专业领域那一份笨拙却真诚的尊重。
而叶阳,则被林清方才解决问题时那瞬间绽放的明亮笑容,以及她作品中那种不受拘束、蓬勃的生命力所吸引。
那是一种与他井然有序的代码世界截然不同,却莫名令人向往的光彩。
后来他们在慢慢的相处中互相有了好感,最后自然而然的在一起了。
在一起的第二年,林清准备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青年艺术大赛,作品要求提交数字稿和一段创意说明视频。
临近截稿日,她精心制作的视频工程文件突然崩溃无法打开。
眼看心血要付诸东流,林清急得在电脑前直掉眼泪,情绪几乎崩溃。
叶阳那天本来有个小组讨论,接到她带着哭腔的电话后,立刻赶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