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决定荒唐而突然,但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却是绝望中唯一能抓住的稻草。爹不回来,他们就去找爹。
那天晚上,小军偷偷准备行囊:两个烤红薯,一壶水,自己攒下的三块压岁钱,还有那张印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某个工地地址的、皱巴巴的信封。
天蒙蒙亮,小军叫醒了小梅。“咱们找爹去。”
小梅的眼睛瞬间清醒,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他们蹑手蹑脚地出门,爷爷沉重的鼾声从里屋传来。小军心里充满愧疚,但想到找到父亲后的一切都会变好,又坚定了决心。
晨雾弥漫的山路上,两个小小的身影艰难前行。小梅走不动了,小军就背她一段。饿了啃红薯,渴了喝山泉。
“哥,深圳远吗?”
“远。”
“比镇上远吗?”
“比镇上远多了。”
“那咱们走得到吗?”
“走得到。”小军的回答斩钉截铁,不知是在安慰妹妹,还是在给自己打气。
走了一整天,黄昏时分,他们终于到了镇上。小镇的喧嚣和人群让从未出过山的兄妹俩手足无措。小军紧紧拉着妹妹的手,鼓起勇气问一个摆摊的大叔:“叔叔,去深圳怎么走?”
大叔哈哈大笑,“深圳?远着哩!坐火车都要两天两夜!”
“那车票多少钱?”
大叔报出一个数字,小军如遭雷击,那数字是他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夜幕降临,小镇亮起昏黄的灯光。小军攥着仅有的五块钱,买了两碗素面。小梅吃得狼吞虎咽,这是她吃过最美味的东西。
“哥,明天就能见到爹了吗?”小梅满嘴面条,含糊不清地问。
小军看着妹妹期待的眼神,说不出实话。“快吃,吃完找个地方睡觉。”
那晚,他们蜷缩在汽车站冰冷的长椅上。小军几乎没合眼,守着熟睡的妹妹,看着陌生的人群和车辆,第一次感受到世界的庞大和自身的渺小。
第二天,现实的压力接踵而至。钱要花光了,去深圳无望,甚至连回家的车费都不够。小军拉着妹妹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最终停在派出所门口。
“咱们回家吧。”小军声音低哑。
小梅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还没找到爹呢!”
“找不到了!”小军几乎崩溃地低吼,“路太远,咱们去不了!”
兄妹俩在派出所门口抱头痛哭。好心的警察了解情况后,给村里打了电话。下午,爷爷赶着借来的驴车来了,脸上刻满了焦虑和疲惫。
回家的路沉默而漫长。小梅靠在爷爷怀里睡着了,眼角还挂着泪珠。小军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遥远”,什么叫“无力”。
第2章 成长的荆棘
第一次寻父的失败,并未浇灭小梅对父亲的思念,反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渴望愈发强烈。小军则将这份渴望深埋心底,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他成了村里学习最刻苦的孩子,因为他记得老师说过,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然而,学校并非净土。村小学条件简陋,不同年级的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小军成绩好,又沉默寡言,加上衣服破旧,常常是几个调皮大孩子捉弄的对象。
“没爹没娘的野孩子!”以王胖子为首的几个男生常常这样嘲笑他,有时会抢走他的铅笔头,或者在他坐下时抽掉他的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