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守望的起点
一九九二年的秋雨,冷得刺骨。四川大巴山深处,王家村的炊烟在雨雾中显得有气无力。十岁的王建军蹲在土灶前,小心翼翼地添着最后几根柴火。铁锅里的粥稀薄得能照出他过早忧虑的脸庞,米粒屈指可数。
门槛上,五岁的妹妹小梅蜷缩得像只小猫,湿冷的空气让她不住地哆嗦,但她的眼睛却死死盯着门外那条泥泞不堪、蜿蜒伸向山外的小路。一个月前,父亲从广东寄来的信成了她唯一的念想,尽管信上的字她一个也不认识,尽管父亲的容貌在她记忆里早已模糊成一片虚影。
“爷爷说爹过年就回来。”小军搅动着粥,试图让妹妹回屋。
小梅不动,也不答话,仿佛要将那条路望穿。
“吃饭了。”小军盛了两碗粥,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小梅慢吞吞地挪过来,捧着碗,却不喝。“哥,爹长得啥样?”
小军愣了一下。父亲王建国离家那年,他才六岁。记忆像褪色的照片,只剩下一个高大却模糊的背影,还有那扎人的胡茬蹭在脸上微痛的触感。
“爹很高,”小军努力回忆着,“比村里所有人都高。眼睛很大,笑起来眼角有皱纹。他力气可大了,能一只手就把我举到肩上。”
小梅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举过我没?”
“你那时太小了,爹怕摔着你。”小军低下头,快速喝了一口粥,掩饰着谎言。事实是,父亲离家前,忙于农活和愁苦于家计,很少抱那时还在襁褓中哭闹的妹妹。
夜里,雨下得更大了。破旧的土屋四处漏雨,叮叮咚咚的滴水声和屋外的雨声交织成一首贫困的交响。小军忙着用盆盆罐罐接水。爷爷咳嗽着,摸索着从里屋出来,花白的头发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像一簇飘摇的蒲公英。
“你爹…咳…寄钱回来了,明天去镇上扯块塑料布遮遮屋顶。”爷爷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着木头。
小军没应声。他知道那点钱远远不够。塑料布要买,米缸要见底了,小梅的鞋子破得露出了脚趾头,爷爷的药也快断了。
“爹在信里说啥了?”小军问。
“说他在盖大楼,很高的楼,高到云里头去。”爷爷的眼神飘向窗外漆黑的雨夜,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儿子口中那神话般的摩天大楼。
小梅不知何时醒了,光着脚跑出来,“爹盖的楼有山高吗?”
“比山高多喽。”爷爷笑了,深深的皱纹像山峦一样在脸上起伏。
第二天,小军去了镇上。他没买塑料布,而是想在镇上找个零工。店铺老板们看着这个瘦小的孩子,只是摆摆手。最后,粮站一个好心的老板娘看他可怜,让他扛了半个麻袋,塞给他两块钱。
回村的路上,毛毛雨又下了起来。小军攥着那两块钱,心里盘算:一块钱买塑料布,五毛钱看能不能给小梅买双旧的解放鞋,剩下的买点米。爷爷的药…再想办法。
快到村口时,他看见小梅依旧站在那棵老槐树下,浑身湿透,嘴唇冻得发紫,眼睛仍执着地望着那条路。
“爹今天会回来吗?”小梅的声音带着哭腔。
小军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一股酸楚和冲动猛地涌上心头。他拉起妹妹冰凉的手,“走,哥带你找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