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自己的生活:伪造的身份、虚假的笑容、永远在逃亡的下一站。他第一次意识到,300 + 的智商不该用来编织谎言,那些在骗局中运转自如的逻辑思维、数据分析能力,或许可以用来计算星辰运行的轨迹,而不是人心的弱点。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转向。林默把口袋里的假身份证扔进河里,看着它像一片枯叶般漂远。他想起白天苏晴文件上的标题——"量子纠缠态实验记录",这个陌生的词汇突然有了魔力。他决定要靠近那束光,哪怕要从零开始学那些他从未接触过的物理知识。就像多年后那个从中专磨工逆袭成博士的高会军一样,15门自学考试课程一次通过的奇迹,或许正藏在某个改变命运的决定里
1
。
第二天清晨,林默出现在研究院附近的旧书摊,花光了最后一笔 "骗局收入",买下了一本泛黄的《大学物理》。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书页上,他用沾过油墨的手指,第一次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学术转型与身份构建
图书馆的知识风暴
市立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管理员老张总能在清晨七点半准时看见那个年轻人。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初秋的雨天,褪色的牛仔裤沾着泥点,洗得发白的帆布鞋露出脚趾,怀里却抱着一本边角卷翘的《力学》—— 漆安慎那本蓝皮教材,是物理系本科生的噩梦。他在书架间徘徊许久,最终停在 D 区的物理专柜前,手指拂过《新概念物理教程》的书脊,像在触摸某种神圣的契约。
力学:公式里的生存哲学
最初两周,年轻人的存在像一枚错位的书签。他总是坐在最角落的位置,面前摊开三样东西:图书馆借阅的《数学分析新讲》(张筑生)、自己带来的《力学》教材,以及一叠从废纸篓捡来的反面空白纸。老张打扫时偷瞄过几眼,那些纸上写满了拉格朗日方程的推导,字迹潦草却透着诡异的工整,某页页边还画着简谐运动的波形图,旁边标注着 “像地铁进站时的风声”。
第三周的某个傍晚,老张发现他趴在桌上睡着了,口水浸湿了《高等代数》(王萼芳、丁石孙)的第 73 页 —— 那是线性代数中特征值分解的章节。醒来后,年轻人红着脸道歉,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我叫林默。” 他从帆布包里掏出半块干硬的面包,就着免费饮用水啃了两口,又埋头演算起来。那天闭馆时,老张在他座位下捡到一张草稿纸,上面用三种颜色的笔解同一道力学题:先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常规解法,再是分析力学的拉格朗日量表述,最后竟用了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思想 —— 这种 “降维打击” 式的解题思路,老张后来才从退休教授那里得知,是物理系研究生都未必能掌握的高阶技巧。
电磁学: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光芒
深秋的梧桐叶铺满台阶时,林默的帆布包开始出现变化。里面多了件干净的格子衬衫,几本包着牛皮纸封面的书 —— 后来老张才知道,那是赵凯华、陈熙谋的《电磁学》和梁昆淼的《数学物理方法》。他不再只啃教材,开始在图书馆的期刊区翻阅《物理学报》,笔记本上开始出现电磁场张量的矩阵形式,某页顶端用红笔写着:“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四个方程,像一首关于光的十四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