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底层生存与命运转折

潮湿的巷弄深处,19 岁的林默(化名)数着刚到手的一沓皱巴巴的钞票,指缝间还沾着伪造票据的荧光油墨。这是他这个月设计的第三个 "局"—— 利用城郊两家废品回收站的信息差,伪造环保部门的整改通知,让双方以为对方要抢占稀缺的合规资质,最终以 "中介协调费" 的名义榨取了两笔加急费。整个过程只用了 48 小时,从 PS 公章到模仿官员语气的电话录音,每个环节都精准踩在人性的贪婪与恐惧边缘。作为福利院长大的孤儿,他的生存手册里没有道德刻度,只有一条准则:用智商兑换生存资本。

精密骗局的生存哲学

林默的骗局从不涉及暴力,却比拳头更具杀伤力。最经典的一次,他用三天时间自学了期货交易的基本规则,然后在茶馆 "偶遇" 一位想给儿子攒留学钱的退休教师。他用随手画的 K 线图和虚构的 "内部消息",让老人相信跟着他操作能在三个月内翻倍。当老人拿出毕生积蓄 5 万元时,林默却在交易软件上做了手脚 —— 显示盈利的数字永远停留在屏幕上,而真实账户早已被他转空。"我只是帮他提前看清了人性的弱点。" 他对着镜子里冷漠的自己说,嘴角却没什么笑意。

这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生活,让他练就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瞬间分析的能力。在菜市场能记住三十个摊位的价格波动,听路人对话就能拼凑出对方的职业与收入。但 1995 年的夏天,当他在工厂后门的小吃摊啃着馒头时,看着砂轮车间透出的昏黄灯光,突然觉得这些能力像一把没有剑鞘的刀,割伤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鲜血淋漓。

物理研究院门口的光

改变发生在一个暴雨天。林默刚从一家证券公司骗走 "投资咨询费",路过市物理研究院时,看见一个穿白大褂的女孩正站在屋檐下跺脚。她怀里紧紧抱着一叠文件,雨水打湿了她的刘海,却没让她松开手。"第 17 组数据总是偏离理论值 0.3 个标准差,传感器校准了三次都没用..." 女孩对着电话焦急地说,声音带着哭腔。

鬼使神差地,林默走近瞥了一眼被风吹散的文件。那是张密密麻麻的实验记录表,上面的曲线像杂乱的心电图。但他只扫了三秒,就注意到右上角的环境温度记录 —— 每次数据异常时,室温都恰好超过 25 摄氏度。"把恒温箱温度调低 1.2 度试试," 他突然开口,"你的光电探测器在高温下会产生暗电流漂移。"

女孩惊讶地转过头,眼镜片后的眼睛像受惊的小鹿。那是林默从未见过的眼神:清澈、专注,带着对数据的执着,没有算计,没有防备。她叫苏晴,是研究院新来的助理研究员,正在做量子通信实验。"你怎么知道..." 她的话没说完,就被林默转身离开的背影打断。

眼神里的命运转折

那天晚上,林默破天荒地没有去设计新骗局。他坐在桥洞下,反复回想苏晴的眼睛 —— 当她低头看数据时,睫毛在灯光下投出的阴影,手指划过曲线时微微颤抖的弧度,还有发现问题时突然亮起的光芒。那是一种他从未接触过的 "纯粹",像物理公式一样精准而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