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伪造链条的关键节点:

学历文件:使用PS技术修改真实博士学位证书,将"凝聚态物理"改为"量子计算",毕业时间提前两年以匹配履历

学术关联:在ResearchGate上创建虚构导师账号,盗用退休物理学家的头像,发布三篇与男主研究方向"互补"的论文

会议经历:购买国际量子大会的旁听席位,通过蹭拍与诺奖得主的合影伪造"合作交流"证据

最精妙的布局藏在日常交往中。男主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量子场论》等经典著作,扉页上有 "温伯格教授赠" 的题字;茶水间闲聊时,他能精准复述加州理工学院实验室的咖啡品牌和走廊壁画细节;甚至在课题组聚餐时,还会 "偶然" 接到显示为美国区号的视频电话,屏幕那头是经过 AI 换脸的 "导师助理"。这些碎片化的真实感,像细密的针脚,将虚假身份缝合成看似天衣无缝的锦缎。

陈曦将疑点整理成文档时,窗外已泛起鱼肚白。她盯着那份伪造的导师邮件,突然注意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邮件末尾的时区标注是 "PDT"(太平洋夏令时),但发送时间换算成当地时间竟是凌晨四点 —— 没有哪个教授会在这个时段处理学生的论文修改请求。这个微小的时间悖论,像一根细刺,扎破了那层精心维持的学术光环。而此时的男主,正在准备下一场学术报告,PPT 的最后一页,赫然写着 "感谢艾伦・温伯格教授的悉心指导"。

悬念在无声中滋长。那些被刻意编织的真实与虚构,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如同 Majorana 零模的量子态般,发生致命的坍缩。

学术圈的初次交锋

2025 年春末的国内量子信息研讨会现场,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与学术观点碰撞的焦灼气息。刚从海外归来的男主林辰,作为 “光量子通信网络优化” 项目组的新人,正站在投影幕前,指尖悬停在激光笔按钮上。幕布上,非阿贝尔任意子的拓扑结构图如同一只展开翅膀的金属蝴蝶,复杂的量子态跃迁路径在蓝色光晕中流转 —— 这是他为解决项目核心难题 “数据传输损耗” 提出的全新方案。

“林博士,” 后排突然传来一声沉稳的质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张教授推了推眼镜,“非阿贝尔任意子的操控在实验室环境下都尚未稳定,你如何保证在实际光纤网络中实现拓扑保护?”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三十多双眼睛齐刷刷聚焦在这个海归年轻人身上。女主苏薇坐在第一排,握着笔的手微微收紧 —— 作为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问题正是团队卡壳三个月的关键。

林辰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调出另一张幻灯片:“张教授提到的稳定性问题,恰恰是拓扑保护的优势所在。” 他指向屏幕上的玻尔兹曼机模拟动态图,“我们可以用统计力学中的熵增原理来理解:传统量子通信就像在光滑冰面上搬运玻璃珠,任何微小扰动都会导致损耗;而拓扑保护相当于给玻璃珠套上‘量子铠甲’,通过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交换对称性,让信息在误差中自动纠错。” 他顿了顿,补充道,“就像 2024 年 MIT 团队在《自然・物理》发表的实验所示,这种保护机制能将光子 decoherence 时间延长至少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