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管理员注意到,林默的学习效率高得吓人。普通学生一学期才能啃完的电磁学,他似乎只用了三周。某个周三下午,两个物理系学生在讨论高斯定理的应用难题,争执声引来了林默。他沉默地听完,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用高斯公式推导静电场的边界条件,中间跳过了三个常规步骤,直接用格林函数得出结果。那两个学生目瞪口呆,而林默已经回到座位,继续研究《电动力学》(郭硕鸿)里的推迟势问题。“他不是在学习,是在吞噬知识。” 老张在工作日记里写道。

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的诗意解构

冬至那天,图书馆暖气坏了,读者寥寥无几。林默却穿着那件格子衬衫,外面套了件不知从哪淘来的旧羽绒服,手指冻得通红,却在笔记本上画下了双缝干涉实验的示意图。他用蓝色水笔画出粒子轨迹,红色水笔画出波动图像,最后用黑色笔在中间画了个太极图,旁边批注:“光既是粒子也是波,就像人既是孤独的个体,也是社会的波函数叠加。”

这是老张第一次窥见他对波粒二象性的独特理解。后来他偷偷翻看林默忘在桌上的笔记(事后充满愧疚),发现里面没有照搬教材里的薛定谔方程推导,而是用了费曼的路径积分表述 —— 来自《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三卷。更令人震惊的是,林默在笔记里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用声波模拟电子的衍射,计算出 “声音的德布罗意波长”。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能力,让老张想起年轻时见过的那些物理天才。

管理员日志摘录

12月25日:今天他借了周世勋的《量子力学教程》和Griffiths的《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两本书摊开对照着看。发现他开始用彩色便利贴分类笔记:黄色标公式,蓝色标物理意义,红色标“待解决的矛盾”。

1月10日:闭馆时他问我能不能晚走半小时,说正在推导氢原子的波函数。我看见他草稿纸上画着概率云的3D草图,像朵旋转的星云。

2月18日:他换了双新球鞋,帆布包洗得发白但干净。今天借了《热力学·统计物理》(汪志诚),在扉页写着“从量子到统计,是微观到宏观的朝圣”。

统计物理:从粒子到宇宙的对话

开春后,林默的学习进入了新阶段。他的桌上开始出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汪志诚)和《统计物理学》(苏汝铿),数学书则换成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老张发现他常常在两本书之间切换:左手翻着统计物理的玻尔兹曼分布,右手在笔记本上计算量子多体系统的配分函数。有一次,他甚至带着一本《时间简史》(霍金)来图书馆,在统计力学的笔记旁写:“熵增定律会不会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

最让老张印象深刻的,是某个暴雨夜。林默没有带伞,却在图书馆待到了凌晨。他站在窗边,看着雨水在玻璃上划出的痕迹,突然在笔记本上写下:“统计物理告诉我们,无序中藏着有序 —— 就像这些雨滴,看似随机落下,却遵循流体力学的规律。” 那一刻,老张突然觉得,这个曾经衣衫褴褛的年轻人,眼睛里闪烁着和物理学家一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