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琐事,当时不过随手一记,如今读来,倒像是某种预言。他竟真没让她后悔——那台新电视用了八年,直到小区物业上门回收,才退出历史舞台。而他自己呢?从门店业务员,到区域督导,再到集团资产重组部项目经理,一路升得不算快,也不算慢,像极了某些人爬楼梯,每一步都踩得踏实,却忘了抬头看看,这楼是不是快塌了。
如今的苏宁,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买电器,到苏宁”的金字招牌。千亿债务如云压城,门店收缩,人员精简,连“以旧换新”这种老把戏,也被财务部视为“非必要支出”,几欲取消。可秦东知道,这哪是促销?分明是“放血疗法”——把积压的旧库存、沉睡的固定资产、甚至那些早已报废却仍挂在账上的“幽灵资产”,一一拖出来清算。旧物换了,钱回来了,账面干净了,人才能喘口气。
他站在风里,捏着这张薄纸,忽然觉得它重得惊人。它不单是一张收据,更像是一纸旧契,上面写着十年前那个热血莽撞的秦东,与十年后这个谨言慎行的秦东,之间的对赌协议。赌的是:你有没有辜负当初那个,愿意为王姨多争取五十块补贴的年轻人?
风又起,卷起地上几片落叶,也卷起他西装一角。他将收据轻轻折好,放入内袋,贴着心口的位置。不为纪念,只为提醒——有些东西,该换了;可有些东西,不该换。
第二章:重逢于转折路口
人世间最妙的相逢,往往不在花前月下,偏在会议室冷光灯下,或电梯将闭未闭的一瞬。那时节,你正低头看文件,眉头拧得像团揉过的报销单,忽听一声:“秦东?”抬头一看,竟是十年前同在门店啃盒饭、如今却穿了高定西装的戴怡。
这等事,若写进小说,读者定要骂作者“巧合太生硬”。可现实偏爱这种荒诞——仿佛命运也读过几本言情,懂得在人最不设防时,轻轻推一把。
那日是“智慧零售与城市更新”论坛。秦东坐在第二排,西装笔挺,手握茶杯,杯上贴着“特邀嘉宾”标签,俨然已是体制内人物。台上专家正讲“资产证券化路径创新”,他听着听着,眼皮发沉,正欲神游,忽觉前排一人回眸,目光如钉。他一怔,杯中茶水微晃,险些泼出“战略转型”四个字。
戴怡穿一件墨绿丝绒外套,不似别人那般把“创业精英”写在脸上,倒像是故意藏了锋芒,只在耳坠上留一点光。她一笑,眼角纹路里竟还藏着当年那个敢跟店长吵架的实习生影子。“十年不见,你倒学会装深沉了。”她说,“当年在草桥巷,谁替王姨多报了五十块补贴,被财务追了三天?”
秦东苦笑:“那会儿年轻,以为正义是张报销单,填对了就能过审。”
“现在呢?”她挑眉。
“现在知道,正义是资产负债表上的一行正数。”
两人皆笑,笑里却各藏三分涩。十年光阴,能把热血煮成冷粥,也能把理想熬成KPI。戴怡如今是“绿环科技”联合创始人,名片上印着“可持续消费生态架构师”——八个字绕得连她自己都嫌累,可不说又显不出分量。秦东则是集团资产重组部项目经理,头衔短些,压力重些,每日与数字搏斗,像极了那些年在门店与促销名额较劲,只不过当年争的是“多送一袋洗衣粉”,如今争的是“多冲一个亿资产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