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纪
序章
常有人说,一张纸片不过轻如鸿毛,风一吹便去得无影无踪。可若这纸片上印着“以旧换新”四个字,又恰好被十年前亲手填写它的人拾起,那它便不再是纸片,而成了一面镜子——照得出岁月,也照得出人心。
秦东那天站在苏宁卫星店门口,并非有意怀旧。他只是赶在晨会前顺道查看门店改造进度,不料一阵秋风卷地而起,竟将一张泛黄收据拍在脚边。他弯腰拾起,动作迟疑,仿佛怕惊扰了什么。细看之下,竟是自己十年前的笔迹:日期、旧机型号、补贴金额,连那个歪斜的签名都熟悉得令人发窘。更妙的是,收据背面还留有一行当时随手记下的算式,墨迹已淡,却仍可辨出是为一位老大娘反复核算后得出的最优换购方案。
这等琐事,本不足道。可人到中年,最怕的便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旧物认亲”。它不声不响,却专挑你正襟危坐、自以为早已脱胎换骨之时,冷不丁递来一面镜子,照出你当年如何蹲在店门口帮老太太搬电视,裤脚沾灰,满头是汗,而如今西装笔挺,开口闭口“资产回流”“财务对冲”,倒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世间许多大事,起因往往轻巧得可笑。一场企业自救,未必始于董事会密议,也可能始于一阵风、一张纸、一个蓦然怔住的清晨。所谓“以旧换新”,向来被看作促销伎俩,实则不然。它分明是一场隐秘的清算:旧物要离场,新人要登台,旧账要结清,新账才好开篇。只不过,多数人只看见冰箱换了冰箱,却不知背后,人心、企业、时代,皆在悄然更替。
这张收据后来被秦东夹进笔记本里,未即丢弃,也未即珍藏,倒像是留着等一个解释——向过去,也向将来。
第一章:一张收据的重量
人生在世,最怕的不是旧物重逢,而是旧物还记得你。
秦东那天站在南京卫星店门口,原不过是例行巡查。秋阳斜照,店招上的“苏宁”二字已略显褪色,像极了某些人到了中年,忽然发觉衬衫领口发硬、袖口起毛,却仍硬撑着说是“旧而有品”。这店也如此,虽被划入“改造试点”,却尚未动筋骨,只在外墙贴了几张“焕新在即”的海报,红底黄字,热闹得有些心虚。
他正欲推门而入,忽觉脚边一物翻飞,如秋蝶扑衣。低头一看,竟是一张纸片,被风卷得打转,仿佛非得缠上他不可。他弯腰拾起,动作迟缓,倒不是怕脏,倒像是怕这纸片认出他来。细看之下,心头微震——那是一张十年前的“以旧换新”收据,编号073912,开具日期:2014年9月28日。而开具人一栏,赫然签着两个歪歪斜斜的字:秦东。
这名字如今写在集团文件上,总被印得方正严谨,连他自个儿签字时也学得笔锋内敛、藏锋不露,俨然一副“管理层体”。可这张纸上的签名,却张扬得近乎无礼,末尾那一勾,简直像要跳出格子去追公交车。他几乎能看见当年的自己——二十六岁,衬衫第三颗扣子总系错,头发三天不洗,却敢在客户面前拍胸脯说“这旧电视我亲自给您搬走”。
收据内容寻常:旧彩电一台,29英寸,品牌不明,机壳有裂;折抵金额三百元;换购新机为某国产42英寸液晶,补贴后实付一千九百八十元。客户姓名:王秀兰,住址:鼓楼区草桥巷17号。背面还潦草记着一行字:“王姨说儿子在外地,不让换,自己攒了半年菜钱,咬牙换的——别让她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