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中场休息,两人踱至会场外露台。南京秋阳薄如纸,照得玻璃幕墙泛出冷光。远处卫星店招牌半旧不新,像极了他们此刻的处境——一边是旧日情谊,一边是现实算计,中间隔着十年社会捶打。
“你们还在做以旧换新?”戴怡问。
“财务部想砍。”秦东答,“说非经常性收益,不可持续。”
“可你们最缺的,不就是非经常性收益?”她笑,“一个快溺死的人,还管那根稻草是不是可持续?”
秦东默然。这话扎心,却也通透。苏宁如今负债如山,利润表上常年赤字,正靠“卖资产”“冲减值”这类“非经常性”动作吊命。恰似病人靠输血续命,明知不是长久之计,可不输,立刻就倒。
“我有个想法。”戴怡忽然说,“别把以旧换新当促销,当‘资产唤醒’。”
秦东挑眉。
“旧家电在百姓家里,是负担;在你们账上,是负资产;可一旦回收,拆解、再利用、抵税、冲减值——它就成了现金流。我有模型,能算出每个社区的‘换新潜力’,精准到楼栋。”
她说话时眼神发亮,像极了当年在门店熬夜做活动方案时的模样。秦东忽然觉得,这十年,她没变——变的是他自己,把“可能”换成了“可行”,把“理想”换成了“合规”。
“你不怕我又坑你?”他半开玩笑。
“你当年坑的是财务部,”她笑,“现在坑的是整个集团——风险大了,收益也大了。值得一试。”
风起,卷走她一句未说完的话。秦东望着远处那家老店,忽然觉得,那张收据或许不是偶然拾得,而是某种召唤——旧物当换,新人当立,而有些旧人,也该重新登场了。
第三章:数据唤醒沉睡需求
常有人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此话虽妙,却未免抬举了数据——石油好歹能点灯,数据若无人点拨,不过是一潭死水,连照见自己影儿的本事也没有。
戴怡那日带回卫星店的,正是一整套“沉睡家电唤醒系统”。她将笔记本电脑接上投影,屏幕亮起时,秦东只觉那蓝光冷得像医院的CT片,照出来的不是病灶,而是整座城市的消费骨骼。她说:“你看,这不是地图,是脉象图。”
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红点,如秋日枫叶,偏偏集中在鼓楼、玄武几处老城区。戴怡道:“凡家电使用超八年者,皆为‘高潜换新户’。我们结合户均收入、物业反馈、甚至空调外机锈蚀率,算出‘换新概率’。你看这草桥巷17号——”她指尖一点,“王秀兰阿姨当年那台电视,系统显示,它‘死亡’前三年,就已被标记为‘一级唤醒对象’。”
秦东听得脊背微凉。十年前他为王姨多争五十块补贴,凭的是良心;如今这机器冷冰冰算出她“该换了”,凭的却是算法。他忽觉自己像个古董——曾以血肉之躯感知人间冷暖,如今却要向一行代码低头,问它:“今天谁该换冰箱?”
“你这系统,倒像是给家电算命。”他苦笑,“不知它们阳寿几何,便提前发讣告。”
“可不就是算命?只不过,我们不看生辰八字,看用电曲线。一台冰箱,若夜间耗电突增三成,多半是压缩机将坏;若三年未报修,反倒最危险——不是机器好,是主人懒得动。”她顿了顿,“人啊,总把‘将坏’当成‘还能用’,直到它半夜轰然倒下,才知大限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