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又翻开了相册的后半部分,那是儿子小宇的成长记录。外孙的出生给这个家带来了新的活力。苏丹和周明工作忙,照顾孩子的重任又落在了年迈的父母身上。
有一张照片是小宇3岁时,发烧40度,父母连夜送他去医院。那天暴雨如注,出租车打不到,父亲背着小宇,母亲撑着伞,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雨中走了半个多小时到医院。第二天小宇退烧了,老两口却双双感冒。
还有无数个清晨,父亲骑着他那辆老自行车接送小宇上下学,风雨无阻;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营养餐,生怕外孙长得不够壮实。
小宇上初中住校后,父母突然闲了下来,衰老的速度明显加快了。父亲的高血压和糖尿病越来越严重,母亲的关节炎常常疼得夜不能寐。但他们从不抱怨,每次苏丹回家,总是笑着说“没事,好着呢”。
直到3个月前,父亲在家晕倒,送医后才知是轻度中风。虽然恢复得不错,但医生私下告诉苏丹:“老人年纪大了,单独居住很危险,最好有人随时看护。”
那晚,苏丹失眠了。她和周明都是公司高管,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出差,根本无法全天照顾老人。请保姆试过几个,总不如意。思前想后,她才选择了最好的养老中心,那里有专业医护,有同龄伙伴,有各种设施.,她真是为父母着想啊!
为什么父母就不理解呢?
第二天清晨,苏丹被厨房的声响吵醒。她走出卧室,看见母亲正在准备早餐,眼睛红肿,显然一夜未眠。父亲坐在阳台上看报纸,但报纸拿反了。
餐桌上气氛凝重。平时爱说爱笑的父母沉默不语,甚至连目光都避免与苏丹接触。
“爸,妈,我知道你们生气。”苏丹打破了沉默,“但我真的是为你们好。金色晚年我真的考察了很久,比住在家里舒服多了。你们辛苦一辈子,应该享享福了。”
母亲放下碗筷,声音沙哑:“小丹,家不只是个房子,是记忆,是感情。那养老院再好,也不是家啊。”
“我们会经常去看你们的,每周都去。”苏丹急忙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