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起他脱口而出的那句“而我在等你”,心中泛起一圈圈涟漪。天青色等的是烟雨,而她,似乎也开始等待下一次的相遇。这个突如其来的雨天,这个闯入她安静世界的年轻画家,像一滴浓烈的钴蓝料,滴入了她原本平静如湖面的生活,开始慢慢晕染开一片未知的、令人心动的色彩。
2、淬火焙情,浓淡相宜
自那个雨天后,顾言深果真如他所说,在古镇租下了一间临河的小小院落,住了下来。他的到来,像一颗投入苏念卿平静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层层叠叠的涟漪。古镇的时光,因为他的存在,仿佛被调慢了节奏,却又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鲜活色彩。
顾言深租住的小院,与“瓷韵斋”隔着一座拱桥,几条巷弄。院子不大,却极其幽静。推开斑驳的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小小的天井,角落里种着一株高大的芭蕉,叶片宽大翠绿,雨后更显鲜亮。
天井一侧是小小的厅堂兼画室,另一侧则是卧房。画室里有些杂乱,地上随意放着颜料罐,墙上钉满了他的速写和未完成的作品画稿,空气中弥漫着松节油和颜料特有的浓郁气味。
这与“瓷韵斋”那种井然有序、弥漫着泥土和矿物气息的氛围截然不同,充满了自由不羁、随心所欲的艺术家的气息。一扇雕花木窗正对着河道,时常有乌篷船欸乃摇过,船娘的吴侬软语随风飘入,为这间画室增添了几分生动的市井气息。
顾言深成了“瓷韵斋”的常客。起初,他来的借口是“请教”。他会带着自己在镇上写生的新作,请苏念卿品评,或者拿着一些关于青花瓷艺术的书籍,指着上面的图案和她讨论。
苏念卿发现,顾言深在艺术上有着极强的领悟力和挑剔的审美,他的问题往往直指核心,促使她不得不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习以为常的技艺。而在解答他问题的过程中,苏念卿自己也对青花瓷的理解有了新的视角。
“念卿,你看我这幅画,”顾言深将一幅水彩写生铺在工坊的工作台上,画的是晨曦中的古镇河埠头,晨雾氤氲,水面倒映着黛瓦和早起的行人,色彩清新通透,“我尝试用了你说的‘感受’,捕捉那种清晨湿润朦胧的空气感,你觉得怎么样?”
苏念卿放下手中的画笔,仔细端详。画面确实比之前的作品多了几分灵动和意境,但她微微蹙眉,指着画中河水与倒影衔接的部分:“这里,色彩的过渡可以再柔和一些。你看我们青花的分水技法,利用料水的浓淡,可以分出五色甚至九色,层次非常丰富自然。水彩虽然不同于青花料,但道理是相通的,或许你可以试试更细腻的晕染?”
顾言深凑近细看,又抬头看看苏念卿,眼中满是受到启发的兴奋:“你说得对!我总是追求笔触的力度和色彩的鲜明,反而忽略了这种微妙的渐变之美。念卿,你真是我的缪斯!”
他情不自禁地又要去抓她的手,这次苏念卿似乎早有预料,轻轻将手缩回了身后,脸上飞起两朵红云。
顾言深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那笑容坦荡而温暖,带着几分孩子气的得意。他不再唐突,转而拿起一支干净的画笔,蘸了清水,在画上尝试着苏念卿建议的晕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