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的话,句句都说到了苏念卿的心坎里。她抬起头,眼中的羞涩褪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遇到同道中人的亮光:“顾先生说得很好。青花瓷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等待’。尤其是最美的天青色,需要等到烟雨朦胧的天气,空气中的湿度恰到好处,烧制出来的釉色才会呈现出那种雨过天晴、如诗如幻的颜色。所以有‘天青色等烟雨’的说法。”

“天青色等烟雨...”顾言深低声重复着这句话,眼神变得悠远,仿佛在咀嚼其中无尽的诗意,“而我在等你。”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接上了后半句,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

然而,在这静谧的工坊里,苏念卿清晰地听到了这五个字。她的心猛地一跳,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她飞快地瞥了顾言深一眼,见他正望着窗外的雨幕出神,侧脸线条清晰而好看。那句话,是他无心之语,还是...某种暗示?一股热意不受控制地爬上她的耳根。她赶紧低下头,假装专注于收拾画笔,内心却已波澜起伏。这个男人,不仅懂得她的艺术,言语间还带着一种让她心慌意乱的魔力。

雨势渐小,从之前的瓢泼大雨变成了绵绵细雨。顾言深似乎没有立刻离开的意思。他被工坊里的一切深深吸引,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从青花料的配制到分水技法,从烧窑的火候控制到不同朝代青花瓷的风格特点。

苏念卿发现,当他谈论起艺术时,整个人会散发出一种耀眼的光彩,自信、敏锐,充满了感染力。她渐渐地放松下来,开始详细地为他讲解,甚至拿出一些祖父珍藏的瓷片标本给他看。

两人从青花瓷聊到中国画,从宋词元曲聊到西方油画。苏念卿惊讶于顾言深知识的广博和见解的独到,而顾言深则更惊异于苏念卿在传统艺术上的深厚积淀和那种不染尘埃的沉静气质。她不像他接触过的许多搞艺术的女孩那样张扬外放,她的美是内敛的,如同她笔下的青花,需要细细品味,方能觉其幽深与醇香。

“你看,”顾言深拿起自己的画板,翻开到最新的一页,那是一张他刚刚在古镇巷口画的速写,雨水在画纸上晕开了一些墨迹,反而增添了几分朦胧的意境,“我试图捕捉雨中的古镇,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现在想来,是缺了那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像青花瓷一样的古典韵味。你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苏念卿看着那张速写,虽然技法娴熟,但确实如他所说,更像是一个外来者眼中的风景,带着猎奇和欣赏,却少了一份本土的、深沉的情感联结。她轻声说:“或许,你可以试着不仅仅画你看到的,也画你感受到的。比如,这雨声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像不像古琴的韵律?这空气里的潮湿,是不是很像青花瓷胚体在等待上釉时的状态?”

顾言深闻言,眼睛一亮,如同醍醐灌顶:“说得太对了!感受!艺术最终表达的是感受!苏小姐,你真是个天才!”他激动之下,情不自禁地抓住了苏念卿的手腕。

他的手心温热,带着刚刚握过茶杯的湿意。苏念卿浑身一僵,手腕处传来的触感异常清晰。她可以清晰地闻到他身上混合着雨水、颜料和淡淡烟草味的气息。这一次,她没有立刻挣脱,只是抬起头,怔怔地看着他近在咫尺的、充满激动和欣赏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