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不可能,”林默反驳道,“记忆设计需要时间,更不用说安全融合。强行加速可能导致记忆排斥甚至神经损伤。”
李维民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这是公司要求。预算不是问题,资源也不是问题。你们只需要执行。”
接着,李维民做了一件让林默意想不到的事——他递过来一个古老的纸质笔记本,边缘已经磨损发黄。
“这是一位参与项目的高管的旧日记,或许能为记忆设计提供参考。”李维民解释道,“记忆背景设定在十五年前,那时候他们还是一支极地科考队。”
林默接过笔记本,感到一丝困惑。通常客户只会提供数字资料,这种实体记忆载体极为罕见。
回到公司,林默立即组织团队开始工作。记忆编写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编剧、神经学家、心理学家和程序员的协同合作。他们必须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记忆场景,包括所有感官细节和情感体验。
深夜,团队其他成员已经下班,林默独自留在办公室。他拿出那本旧日记,好奇地翻开第一页。
“2005年9月17日,北极科考第43天。暴风雪毫无征兆地来临,我们被困在基地里。陈教授认为这不是自然现象...”
林默愣住了。日期与他今天的日期完全相同,只是相差了四十年。一种奇怪的感觉萦绕心头,他继续阅读下去。
日记主人叫杨文远,详细记录了科考队被困的经历。但随着阅读深入,林默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细节——日记中提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明显超出了那个时代应有的水平。更奇怪的是,有些段落似乎被涂抹修改过。
突然,一张夹在日记中的老照片滑落出来。照片上是六个穿着防寒服的科考队员,站在北极光下合影。林默的目光被中间那个年轻人吸引——那人与他长得惊人相似,只是更年轻一些。
他的心猛地一跳。这不可能只是巧合。
林默立即扫描照片和日记,进行数字化分析。结果显示,日记墨迹确实有四十年的历史,但某些修改是近期才添加的。照片也是真实的,没有合成痕迹。
凌晨两点,林默做了一个冒险决定——他要用公司的记忆回溯设备查看自己的童年记忆,寻找与照片中那人相关的线索。
公司地下室,记忆回溯实验室里只有机器运转的低鸣。林默连接好传感器,启动了设备。
童年记忆如碎片般浮现:他坐在父亲肩上看烟花,母亲做的红烧肉味道,第一次骑自行车摔倒的疼痛...但这些记忆都停留在八岁那年,之前的记忆模糊不清。
父母告诉他,八岁那年他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昏迷了好几周,许多记忆都丢失了。但现在,林默开始怀疑这个说法。
他调整设备参数,尝试突破记忆封锁。一阵剧烈的头痛袭来,但他坚持继续。突然,一些模糊的画面闪现在脑海中:
——冰冷的白色环境,像是极地基地
——紧急的警报声此起彼伏
——有人在大声呼喊:“我们必须立即撤离!”
——一双有力的手把他推入逃生舱
林默猛地断开连接,大汗淋漓。那些绝不是他应该有过的记忆。他颤抖着拿起那张科考队合影,目光再次落在中间那个与他相似的年轻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