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打磨?”林砚接过报告,手指在“钛镍合金含量3.7%”的字样上停顿,“这不可能,1万米深的海底,人类根本无法进行人工操作,除非……”
她突然想起刚才在海底看到的“烟雾”——那些透明黏液,经过分析,竟然含有大量的“智能凝胶”成分,这种凝胶是她所在的实验室去年才研发出的新材料,能在极端环境下传输电信号,目前只用于深海传感器的涂层。
“等等,把黏液的电信号图谱调出来,和传感器的跳码信号对比。”林砚突然说道。
小张立刻操作电脑,将两张图谱叠加在一起——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黏液的电信号图谱,竟然和传感器的异常跳码信号完全吻合,只是频率稍低。
“这意味着……海底的黏液,在模仿传感器的信号?”小张的声音都在发抖。
林砚没有回答,而是打开了实验室的“深海环境模拟舱”——这个直径3米的透明舱体,能模拟1.1万米深海的高压、低温环境。她将少量黏液样本放入模拟舱,然后接入传感器,观察它们的互动。
起初,黏液只是安静地躺在舱底,像一滩透明的果冻。可当传感器开始发出0.8赫兹的常规信号时,黏液突然动了起来,表面泛起细密的波纹,电信号频率也逐渐向0.8赫兹靠近。
“它在学习!”林砚的心跳加速,“这不是简单的模仿,是AI式的学习——它能感知外界信号,然后调整自身的波动频率,与之同步。”
就在这时,船长老郑拿着一份卫星通讯稿走进来,脸色凝重:“林砚,总部发来消息,三天前,日本的‘深海6500’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南部,也发现了类似的白色黏液,而且他们的潜水器差点失控,和我们刚才的情况一模一样。”
林砚猛地抬头,看向窗外的太平洋。这片深邃的海洋,到底藏着什么秘密?那些白色黏液和带金属外壳的“岩石堆”,是未知的深海生物,还是……某种人类尚未了解的“智能体”?
“小张,立刻联系全球深海科考联盟,共享我们的所有数据。”林砚的眼神变得坚定,“另外,准备第二次下潜——这次,我们要带更多的智能设备,一定要揭开这个深渊之谜。”
实验室里的灯光照亮了她的侧脸,屏幕上的电信号图谱还在不断跳动,像一串来自深海的“透明密码”,等待着被破译。而太平洋底的黑暗中,那片泛着荧光的“岩石堆”,似乎也在等待着与人类的再次相遇。
第4节:“数字诱饵”与“深海应答”
三天后,“探索者号”的甲板上,一场特殊的“垂钓”正在准备。
林砚和团队将一台特制的“智能信号发射器”固定在潜水器的机械臂上——这台发射器能模拟不同频率的电信号,从深海生物的发声频率,到人类通讯的无线电波,甚至包括实验室研发的“智能凝胶”的专属波动。
“这就是我们的‘数字诱饵’,”林砚向赶来支援的日本科考队负责人山田一郎解释,“如果海底的‘智能体’真的在学习人类信号,那它一定会对这些特殊频率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