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暖心的朝阳
智能深潜:马里亚纳海沟的“数字灯塔”
第1节:太平洋底的“异常代码”
北纬11°20′,东经142°11.5′——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上方的科考船“探索者号”,正随着涌浪上下颠簸。海洋物理学家林砚盯着实验室屏幕上跳动的蓝色曲线,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林姐,第17次数据校准完成,深渊传感器还是在凌晨三点准时‘跳码’。”刚毕业的助理小张抱着平板电脑跑进来,额前的碎发被海风黏在皮肤上,“频率从0.8赫兹突然飙升到3.2赫兹,持续47秒后又恢复正常,这绝对不是设备故障——我们换了三个备用传感器,结果一模一样。”
林砚摘下防蓝光眼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探索者号”这次的任务是搭建“深渊智能监测网络”,在海沟底部布设30个具备AI分析功能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海水温度、压强、微生物活性,可自两周前第一个传感器沉入10909米深的海底后,诡异的信号波动就没停过。
“会不会是海底热泉口的干扰?”船长老郑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进来,古铜色的脸上刻着常年出海留下的沟壑,“上回在菲律宾海沟,热泉喷口的硫化物就让我们的声呐失灵了三天。”
林砚摇头,点开屏幕上的三维海图——红色的传感器标记旁,清晰标注着“距最近热泉口1.2公里”“无地质活动异常”。她放大凌晨三点的数据流,指尖划过那些不规则的脉冲信号:“你看这波形,有明显的周期性,更像……某种有规律的震动。”
小张突然“呀”了一声:“林姐,你还记得去年挪威深海科考队的报告吗?他们在挪威海沟也发现过类似信号,当时怀疑是未知生物的发声,但最后因为数据不足不了了之。”
林砚没接话,目光落在窗外深邃的太平洋上。海面上的阳光明明晃晃,可1万米以下的海底,却是永恒的黑暗与高压——那里的压强相当于1000头大象踩在一个指甲盖上,能轻易压碎钢铁,什么样的生物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发出如此规律的信号?又或者,这信号根本不是来自生物?
“准备下潜器,”林砚突然起身,抓起挂在椅背上的救生衣,“我要亲自去看看。”
第2节:“钢铁灯笼鱼”的深渊之旅
“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像一条银色的钢铁灯笼鱼,缓缓沉入太平洋。舱内,林砚紧握着操作杆,小张在后方科考船通过实时传输系统同步监测数据。
随着下潜深度增加,窗外的光线逐渐消失,只剩下潜水器探照灯射出的两道雪白光柱,照亮了悬浮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像漫天飞舞的萤火虫。
“深度5000米,压强50MPa,设备运行正常。”小张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林姐,要不要启动AI避障系统?海沟底部的地形太复杂了。”
“启动吧。”林砚按下红色按钮,潜水器的智能避障系统立刻开始工作——12个微型声呐像蝙蝠的翅膀,不断向四周发射声波,将海底的岩石、海山、沟壑转化为三维模型,实时显示在舱内屏幕上。
这是“深渊智能监测网络”的配套技术,AI能根据历史地形数据和实时探测结果,自动规划最优下潜路线,避免潜水器撞上隐藏在黑暗中的礁石。三年前,林砚的导师就是因为手动操作潜水器时,没能及时发现海底断崖,永远留在了南海的深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