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露作药引,禅院论经络
回到守液禅院时,天已经擦黑了。素心正坐在院门口的石阶上,手里拿着个瓷碗,碗里装着些清亮的水,见沈砚之和柳长风回来,连忙起身:“师太在屋里等你们,说竹露已经接了半碗,让你们回来就去。”
禅院的正屋亮着油灯,静尘师太坐在桌前,桌上摆着个青瓷碗,碗里装着竹露,竹露在油灯下泛着浅白的光,像碎了的月亮。旁边还放着个小陶罐,罐口飘着股草药香。
“柳先生来了。”老尼抬眼,指了指桌前的凳子,“坐吧,咱们说说‘药引’的事。”
柳长风坐下,拿起青瓷碗,闻了闻竹露:“这竹露接得好,没沾着浊气——‘舌顶上颚生长生水’,药引很重要,竹露能润肺,还能引‘津液’往肺里走,正好配着‘以气催液’的法子用。”
静尘师太点点头,打开小陶罐,倒出些褐色的粉末:“这是‘川贝粉’,用竹露调开,让沈公子的母亲喝下去,再配合‘舌顶上颚’和‘抱球式’,能更快通肺经。不过川贝粉性凉,得用‘气’温着,不然会伤脾胃——柳先生,你明天帮着催气的时候,得多注意些。”
“放心。”柳长风接过陶罐,放在桌上,“我会先帮她补‘肺气’,再用‘气’温川贝粉,不会让凉性伤着她。对了,沈公子,你母亲现在在哪儿?要是离得近,明早接来正好,清晨的竹露最新鲜,‘舌顶上颚’生的‘玉液’也最纯,两者掺着喝,效果能翻倍。”
沈砚之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声音低了些:“家在苏州城南,离这儿得走三天水路。我出来时怕母亲担心,只说去寻个老大夫,没敢提‘长生水’的事——她身子弱,经不起长途奔波,我原想着学会法子,带些竹露和‘玉液’回去教她。”
柳长风皱了皱眉,刚要开口,门外忽然传来脚步声,素心端着个木盘走进来,盘里放着三碗粥,粥上飘着几粒松子:“先吃饭吧,有话慢慢说。方才山下的王阿婆让儿子来送了些新磨的小米,说多谢师太的‘长生水’,今晚不咳了。”
静尘师太接过粥碗,却没动,目光落在沈砚之身上:“你母亲经不起奔波,那便把‘法子’送上门去。只是‘舌顶上颚’的真义,得手把手教,光靠说不行——柳先生,你随沈公子去苏州一趟?”
柳长风愣了愣,折扇在手里转了半圈:“我倒是能去,可我那‘气催液’的法子,得有‘活经络’当参照,沈公子母亲的肺经淤堵了三年,我得先摸准她的‘脉气’,不然瞎催气,反而会伤了她。”
“这好办。”静尘师太从抽屉里拿出个布偶,布偶身上用红线画满了经络,连“太渊穴”“鱼际穴”都标得清清楚楚,“你带着这个‘经络偶’,路上教沈公子认穴——他心思细,又是个书生,认这些不难。等到了苏州,让沈公子先帮他母亲按揉穴位顺气,你再用‘气’催,就稳妥了。”
沈砚之接过布偶,指尖摸着红线上的“肺经”,眼眶忽然热了:“多谢师太,多谢柳先生……我这辈子都记着你们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