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更新时间:2025-10-17 04:04:18

下午,林晚陪着父母去看老房。老房在村东头,有个小院子,之前租给别人住,现在到期了,空了半年,有点破旧。院子里的杂草长到了膝盖高,窗户上的玻璃裂了一块,墙皮也掉了不少。

“这房子得好好修修才能住,”妈妈看着院子,皱着眉,“光收拾杂草就得好几天,还得换玻璃、刷墙皮,麻烦得很。”

“我来收拾,”林晚说,“周末我回来收拾杂草,换玻璃的事,陈屿说他能帮忙,他有工具。咱们还可以把院子围起来,装个大门,再加固院墙,这样更安全。院子里还能种点蔬菜,夏天吃黄瓜、西红柿,冬天种白菜、萝卜,不用去镇上买,还新鲜。”

她指着院子的角落:“这里可以放发电机,通风好,不会有汽油味。那边可以搭个棚子,放手动水泵和水桶,下雨也不怕淋。屋里的水管都包上保温棉,冬天不会冻裂。储藏间可以放咱们囤的粮食和药品,我已经买了防潮垫和石灰包,不会受潮。”

林晚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着蓝图,父母跟着她的思路,想象着修好后的样子——院子里干干净净的,种着蔬菜,屋里暖乎乎的,断水断电也不怕,不用挤在城里的小房子里,不用抢物资,不用怕堵车。

爸爸点了点头:“要是真能修成这样,回农村住也挺好。我早就想在院子里种点玉米了,城里的阳台太小,种不了。”

妈妈也笑了:“是啊,夏天在院子里搭个凉棚,喝茶聊天,比在城里舒服多了。就是收拾房子得花不少钱吧?”

“不用花太多,”林晚说,“我攒了点钱,够修房子的。而且咱们囤的物资都是耐储的,不用经常买,生活费也花不了多少。租金每个月还有收入,够用了。”

第四步:定计划,分步骤,让“归乡”不突兀

当天晚上,一家人坐在客厅里,正式定了“归乡计划”。林晚把计划写在纸上,分了三步:

1. 第一阶段(1个月内):收拾老房。林晚周末回来收拾杂草、清理杂物;陈屿帮忙换玻璃、加固院墙;爸爸负责联系工人刷墙皮、修水管;妈妈负责采购家具(床、沙发、衣柜),选便宜实用的。

2. 第二阶段(2个月内):搬物资。林晚把出租屋的物资分批运回老家,先运医疗物资和食品,再运工具和衣物;出租屋挂到中介,租出去,收租金。

3. 第三阶段(3个月内):林晚申请调去镇上的分院,办理手续;父母搬到农村,正式入住,开始种蔬菜、适应农村生活。

“咱们一步一步来,不着急,”林晚说,“要是中间有什么问题,咱们再商量,慢慢来,总能弄好。”

父母看着纸上的计划,条理清晰,步骤明确,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反而觉得“很踏实”。爸爸拍了拍林晚的肩:“就按你说的办,爸支持你。”

妈妈也点了点头:“好,妈帮你收拾房子,咱们一起回农村住。”

林晚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知道,说服父母不是靠“末世预警”,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物资”“清晰的计划”和“看得见的期待”。只有让父母觉得“回农村住更好、更安全、更舒服”,他们才会真正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