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很快回复:“你这孩子,又乱花钱,家里有血压计,不用再买。”
“这个是电子的,你自己就能用,很简单。”林晚回复,“还有些常用药,备着万一用得上,省得到时候去药店买。”
妈妈没再反驳,只是回复:“好,我等你回来。”
林晚放下手机,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充满了期待。下周末回老家,她要把这些医疗物资好好整理,放进储藏间的专门柜子里,贴好标签;要教爸爸用电子血压计,教妈妈怎么储存哮喘药;还要跟他们好好聊聊最近的极端天气,让他们慢慢意识到“备物资”不是瞎折腾,是为了应对可能的风险。
她知道,准备医疗物资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要备工具、备保暖用品,还要加固老家的房子。但每多备一样物资,每多说服父母一点,她心里的底气就多一分。而这份底气,会像一张安全网,在未来的某一天,稳稳地接住她和她的家人。
这时候,手机响了,是陈屿发来的:“林晚,我买的胰岛素和血糖仪到了,按照你说的,放在保温箱里了,你帮我看看这样对不对?”他还发了张照片,保温箱里放着胰岛素、血糖仪、试纸,整整齐齐。
林晚笑着回复:“对,就是这样,记得把冰袋提前冻好,放在冰箱里,万一停电就能用。”
陈屿回复:“好,谢谢!下周末我也回老家,咱们一起整理物资吧,顺便看看你买的手动吸痰器怎么用。”
“没问题。”林晚回复。她看着手机屏幕,忽然觉得,准备末世物资这件事,因为有了陈屿的陪伴,不再是孤单的“战斗”,反而成了一件有温度的事。两人一起学习、一起采购、一起整理,把“危机准备”变成了“共同成长”,这份默契,比任何物资都更让她安心。
第四章 抗冻应急工具:把“断水断电”的隐患,堵在囤货里
林晚是在收到妈妈的微信后,才意识到“农村过冬的硬核需求”远比她想的更迫切。
那天是周四清晨,手机刚亮就弹出妈妈的消息:“晚晚,老家昨晚下霜了,后山坡的水管冻裂了,你张叔家今早挑水都得去村口的老井,你爸说等你回来,咱们也得把水管包上。”
她盯着屏幕里“水管冻裂”四个字,瞬间想起第三章整理医疗物资时,陈屿提过的“农村基建弱”——夏天怕涝,冬天怕冻,断水断电是常事。之前囤的食品和药品够应急,但要是没水没电,再好的物资也派不上用场。她翻身坐起来,抓过桌上的应急清单,在“工具类”下面重重画了个圈,今天的休息时间,必须把“抗冻+应急”的工具备齐。
第一步:先解决“冷”的问题——保暖工具要“耐造”
林晚打开购物软件,先搜“保暖用品”。农村没有集中供暖,冬天全靠煤炉和电暖器,但万一停电,电暖器就成了摆设,所以保暖工具必须“带电+不带电”双备份。
充电式暖手宝:她没选普通的热水袋——灌热水麻烦,还容易漏。专门挑了“双电芯防爆款”,规格选“20000mAh”,既能当暖手宝,还能给手机充电。页面详情写着“-20℃可正常使用,续航8小时”,正好应对农村的低温。她买了3个,想着自己、爸爸、妈妈各一个,轮换着充电,就算停电,充一次电也能撑大半天。下单时特意备注“发顺丰”,怕普通快递耽误,毕竟老家的霜已经下了,早一天收到就能早一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