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看着视频里陈屿演示的步骤,点了点头:“这个好,去年冬天停了三天电,冰箱里的肉都坏了,有这个就不怕了。”
林晚知道,父母都是实在人,空口说“末世风险”他们听不懂,但看到这些能改善生活的物资,他们就会觉得“有用”。她没急着说“回农村住”,而是等父母慢慢接受这些物资,感受到“安心”。
第二步:用“例子”说服,戳中父母的“顾虑”
午饭的时候,妈妈炒了林晚爱吃的土豆丝,还炖了鸡汤。林晚一边吃,一边跟父母聊村里的事:“妈,张叔家水管冻裂,修了多久啊?”
“修了两天,找了村里的电工,才把冻裂的管子换掉。”妈妈说,“冬天修水管最麻烦,水洒在地上就结冰,一不小心就滑倒。”
“是啊,”林晚趁机说,“要是咱们回农村住,我把水管都包上保温棉,再装上手动水泵,就算冻裂了,也不用等电工,自己就能解决。城里虽然方便,但人太多了,上次我在医院,遇到暴雨,地铁都停了,好多人回不了家,超市里的水和面包都被抢光了。”
爸爸放下筷子,看着她:“你是想让我们回农村住?城里的房子怎么办?租出去还是卖了?”
“房子可以租出去,”林晚说,“每个月还能有租金,够咱们在农村的生活费。而且农村人少,就算遇到极端天气,也不会像城里那样抢物资。你看去年南方洪涝,城里的小区被淹了,好多人没地方住,农村地势高,不容易淹,咱们的老房是砖瓦房,比城里的高楼结实,就算地震也不怕。”
妈妈叹了口气:“我知道农村好,空气好,也安静,但农村不方便啊,买个菜都得去镇上,看病也麻烦,你爸的高血压、我的哮喘,要是犯了,村里的卫生所也治不了。”
“妈,这个我早就想好了,”林晚拿出之前囤的医疗物资清单,“我备了5个月的降压药和哮喘药,还有急救包、体温计、听诊器,平时的小毛病我就能处理。要是真有大毛病,镇上的医院开车也就20分钟,比城里堵车快多了。而且我在医院认识医生,真有事的话,我也能联系上。”
她又提起陈屿:“陈屿你们也见过,就是上次陪他妈妈去医院的那个小伙子,他也是农村的,最近在翻修老家的房子,打算回农村住。他是搞工程的,懂基建,咱们的房子要加固、修院墙,他都能帮忙,不用找外人,也放心。”
妈妈知道陈屿,上次林晚提过,说他是个细心的小伙子,听林晚这么说,心里的顾虑少了点:“那个小伙子是不错,就是咱们回农村住,你上班怎么办?医院在城里,来回跑多累啊。”
“我打算跟医院申请调去镇上的分院,”林晚说,“上次我问过护士长,镇上的分院缺护士,我要是申请,应该能过。镇上离农村才10分钟车程,每天上下班很方便,不用来回跑。”
其实林晚还没跟医院正式申请,但她知道,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她的工作,只有让他们知道“工作没问题”,他们才会真正放心。
第三步:看老房,画“蓝图”,让父母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