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把那碗泡馍倒进垃圾桶的时候,手在抖。

不是因为愤怒,是心空了。

四十年的摸索,二十年的坚守,熬过风雪、守过灶火、听过羊骨在锅里“咔”地一声裂开的声响——

如今,全被装进一个微波炉叮一下就能打开的塑料盒里。

我走进书房,从柜子最深处拖出那个铁皮盒。

盒子锈迹斑斑,边角卷了边,像极了我这把老骨头。

打开的一瞬间,纸页泛黄的气息扑面而来——十二本笔记本,整整齐齐码在里面。

翻开第一本,1983年。

“腊月初八,第一锅汤成。家人围坐,连喝三碗。记之。”

再翻一页:

“1996年夏,有客言汤寡,查因火候不足。此后定规:文火两时,武火十时,文火一时,谓‘三沸定魂’。”

还有一次,2007年大雪封山,我在榆林小饭馆熬汤,一位独居老人冒雪来吃。

他捧着碗说:“贾师傅,这口热乎气,救了我的命。”

我记下了:

“冬至前后,加姜三钱,有客赞醇厚。记之。”

这些不是菜谱,是我的命。

每一笔,都是时间刻下的印记。

我买了一个U盘。

黑色,小巧,像一块大锅下面的炭。

我把所有笔记一页页扫描进去,

PDF命名:《真味录_壹》《真味录_贰》……直到《真味录_拾贰》。

我还拍了一段视频:

镜头对准我的手,布满烫疤和皱纹。

我说:“看这指节,四十年没碰过别的锅。

这道泡馍,要选陕北羯羊,骨敲碎,冷水下锅;

大火滚三十分钟去腥,转文火慢煨十小时;

最后静置一时三刻,撇油七分,留香不腻。”

录到第三十七分钟,我嗓子哑了。

窗外,一辆冷链车正驶出园区,

车身上印着:“48小时直达门店”。

我忽然笑了。

他们要的是速度。

我要的是时间。

可时间,能快递吗?

第6章:U盘里,装着40年手艺

我决定补一段音频。

对着老录音笔,我说:

“我是贾道然。这道泡馍,我做了四十年。

冬至前后,羊肥汤厚,须加陈年花雕三钱;

若遇阴雨,多焖一刻,让筋络化而不散;

汤成后静置一时三刻,浮油聚顶,撇去七分,留香不腻……”

我还讲了一道关键工序:

“火候最讲究。文火慢煨两小时,看气泡如鱼眼;

转武火十小时,气泡似蟹沫;

最后文火收汁一小时,汤色金黄,香气扑鼻。

这叫‘三沸定魂’。少一刻,寡;多一刻,苦。

机器不懂这个,它只认温度曲线。”

录着录着,我嗓子又哑了。

突然想起十年前,有个徒弟问我:“师傅,为啥非得盯着锅?”

我说:“你要听汤说话。”

他不信。

我就让他闭眼听。

“听见了吗?”

“嗯,咕嘟咕嘟响。”

“这不是响,是呼吸。

第一阶段,气泡细密如鱼眼,是轻喘;

第二阶段,翻滚如蟹沫,是深吸;

第三阶段,大泡破开,是吐纳。

等它安静下来,才算活过来了。”

可现在呢?

没人听汤了。

他们只听系统提示音:“订单已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