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我什么?“贾工”?不是“贾师傅”?真是讽刺。
我问他:“你知道什么叫‘三沸定魂’吗?”
他摇头。
我说:“文火两小时,气泡如鱼眼;武火十小时,似蟹沫;文火一小时收汁,汤色金黄。”
他听完,认真地记在本子上:“记下了,温度控制区间。”
我笑了。
笑得想哭。
那天晚上,我把厨师服脱下来,叠好,放在灶台上。
门关上的那一刻,我知道——
灶火,熄了。
第3章:他们在堂食店里卖“假乡愁”
我开始暗访“甄香”门店。
从西安到上海,从成都到哈尔滨,
我走了二十七家店,吃了二十七碗“贾师傅泡馍”。
没有一碗,是我的味道。
更让我心寒的是那些客人。
一对年轻情侣,女生拍完照发朋友圈:“终于吃到贾师傅泡馍!童年回忆!”
男生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皱眉:“怎么这么咸?”
女生说:“老字号都这样,重口味才正宗。”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吃饭,孩子咬了一口就吐出来:“妈妈,这肉怪怪的。”
她哄着:“别挑食,这是大师做的。”
最难受的是那次,我在庄里遇见一个老人,
颤巍巍地问我:“同志,这真是贾师傅做的吗?”
我说:“你是老顾客?”
他点头:“我儿子在京城打工,最爱吃这个。他说电视上那个老头就是做这道菜的,我就专程来尝一口。”
我看着他混浊的眼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有一次,在深圳,一对年轻父母带孩子来吃“贾师傅泡馍”。
孩子咬了一口,皱眉:“爸爸,这不像爷爷煮的。”
爸爸笑着说:“傻孩子,这是大师傅做的,比爷爷做得还好。”
孩子固执地摇头:“不对!爷爷说,汤要熬很久,要听它呼吸。这个,没有声音。”
全场瞬间安静。
我坐在角落,心如刀割。
连一个五岁的孩子,都听得出来——
那碗汤里,没有灵魂。
他们用我的脸,
卖给上千万人一碗“假乡愁”。
而真正的味道,早已死在冷冻柜里。
第4章:最后一碗预制菜,我没吃完
我把那碗泡馍倒进垃圾桶。
连汤带肉,哗啦一声。
老婆子从厨房探头:“不吃?花了七十块呢。”
我说:“吃不下。”
她叹气:“你现在脾气越来越怪。不就是一顿饭?城里人谁有空现熬?”
我没说话。
是啊,谁有空?
可有没有人问过——
我们为什么没空?
是因为生活太忙,
还是因为有人把“快”当成了“好”?
把“像”当成了“是”?
把“工业罐头”包装成了“妈妈的味道”?
我看着垃圾桶里那碗“贾师傅泡馍”,
突然想哭。
三年前,儿子结婚那天,我在老家亲手炖了十锅泡馍。
亲戚们说:“这味儿,只有贾师傅做得出来。”
可现在呢?
我孙子在电视上指着广告喊:“爷爷!你在甄香上班吗?”
我只能笑笑:“那是别人做的。”
他们用我的名字,
却让我的亲人,再也尝不到我的汤。
第5章:我决定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