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是全国最著名的“假厨子”

我的脸,在2万家门店循环播放;

我的名字,在每张菜单上熠熠生辉;

而我的手,三年没碰过一口锅。

我叫贾道然。

你们吃的“贾师傅泡馍”,根本不是我做的。

第1章:我是广告里的“贾师傅”

我叫贾道然。

62岁,西北人,做了四十年饭。

你们在“甄香”的广告里见过我。

那个满脸皱纹、捧着一碗泡馍说“这味道,是家”的老头。

镜头缓缓推进,汤面浮着金黄油花,热气升腾,像极了小时候灶台边的光景。

广告词写着:“贾师傅亲授秘方,古法慢炖十三小时。”

可我要告诉你们——

那碗泡馍,根本不是我做的。

我三年前就被调离厨房了。

现在的“贾师傅泡馍”,是中央厨房量产的冷冻包,门店微波加热八分钟上桌。

他们用了我的名字,

却删掉了我的手,我的火,我的心。

这不是欺骗,什么叫欺骗?

那天我去京城出差,在国贸一家“甄香”门店坐下。

服务员穿着统一制服,笑容标准:“先生要点什么?”

我说:“来碗‘贾师傅泡馍’。”

她低头扫码下单,手指一划,系统提示音响起:“订单已提交,请稍候。”

不到十分钟,一碗泡馍端上来。

汤色金黄,肉块整齐如骰子,葱花撒得均匀,摆盘漂亮。

我拿起勺子,舀了一口。

咸得发苦,回不了甘。

这不是我的汤。

我的汤,要熬十三个钟头,

羊骨敲碎,冷水下锅,

火从文到武,再回到文,

最后静置一时三刻,撇去浮油,留香不腻。

而这一口,是工业萃取液+增稠剂+香精。

我放下勺子,问服务员:“这汤,是谁做的?”

她愣了一下,笑着说:“您看菜单,写着‘贾师傅监制’呢。”

我说:“可我没做过。”

她脸上的笑僵住了:“先生……您是不是喝多了?”

我掏出手机,打开广告视频,指着自己:“这个人,是我。”

她看了看手机,又看看我,眼神忽然警惕起来:“您别闹了,我们这儿不接受碰瓷。”

我坐在那里,第一次,为自己的名字感到羞耻。

第2章:三年前,我被赶出厨房

2020年冬天,我接到通知:

“贾师傅,您调任研发中心,负责口味标准化。”

我以为是升职。

去了才知道——我的工作,是教机器“模仿我”。

实验室里,年轻人拿着pH计测汤的酸碱度,

用数据拟合“贾道然味觉曲线”。

我说:“这汤要是冬至熬,加花雕去腥。”

他们立马记下:“参数A-7:酒精添加0.3%。”

我说:“火候要看气泡大小。”

他们又记:“沸腾指数需达9.2。”

三个月后,全国门店的“贾师傅泡馍”

味道误差不超过±3%。

他们说这是进步。

我说——这是谋杀。

一道有灵魂的菜,

不该被压缩成一行代码。

最后一次进厨房,我站在灶台上,摸了摸铁锅。

锅底还留着我在这里二十年来煨汤的焦痕,像年轮一样一圈圈刻着时间。

助理小王过来催:“贾工,总部等着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