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更新时间:2025-09-28 02:06:36

新熬的骨头汤浓烈香气霸道地飘过来,瞬间盖过了药箱里逸散出的淡淡草药味。姜荫应了一声,默默走了出去。这个家的未来,就像这混杂的气味,前途未卜。

5 第五章 倾斜的天平

“建国粉馆”的招牌在街角的油烟熏燎下,很快失去了新漆的光泽,变得微微发黄。这间小小的粉馆,成了姜家在新城市的立足点,也成了五个孩子新的、更加拥挤的“城池”。生活重心彻底从外婆家挪到了粉馆后隔出的那间阴暗潮湿的出租屋里。屋子终年不见阳光,墙上渗着水渍,空气里永远混杂着熬煮骨汤的浓香、酸笋的发酵气味,以及劣质煤球燃烧后的淡淡硫磺味。

父母像两个被无形鞭子抽打的陀螺,从天不亮忙到深夜。父亲围着油腻的围裙,在灶台前挥汗如雨;母亲背着药箱早出晚归,她的“念想”并未能让她超脱于柴米油盐之上,反而因为常常义诊或低价售药,与一心扑在粉馆营收上的父亲之间,裂痕日益加深。

真正的“拥挤”,并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局促。真正的“倾斜”,始于老三姜玲和四叔家的儿子姜小军,被父亲姜建国从老家接来城里。

那天,父亲一手牵着一个孩子走进出租屋。姜玲黑黑瘦瘦,眼神怯怯的,紧紧攥着父亲的衣角;姜小军则虎头虎脑,好奇地东张西望。父亲脸上带着一种刻意表现出的、对侄子的热络,和对姜玲显而易见的偏爱,对闻声出来的母亲和李秀红说:“玲玲和小军都到上学年纪了,在老家跟着老人不是办法,接来城里,一家人总得在一起。”

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姜荫和姜苗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能让成绩本就落后的姜玲和作为借读生的姜小军顺利进入城里的学校,父亲做出了一个让姜荫至今难以释怀的决定:让原本在区里最好的第一中心小学就读的姜荫和姜苗,一起转到离家近、但教学质量和风气都差了一大截的第三小学。

姜荫的班主任,那位姓刘的、戴眼镜的温和女老师,甚至为此两次找到粉馆来。她苦口婆心地对正在算账的父亲说:“姜荫爸爸,姜荫是棵好苗子,在咱们学校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很有希望保送到一中初中部。转到三小去,那边的环境和师资……太可惜了!孩子的前途不能耽误啊!如果您是担心接送问题,学校可以帮忙协调……”

父亲每次都是赶紧放下账本,搓着那双被水和油浸泡得发白破皮的手,陪着笑脸,给老师递上最便宜的卷烟(总被婉拒),语气恭敬却异常固执:“刘老师,您的心意我明白,真是太感谢您和学校了。可是……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您看,她三妹和堂弟刚来,人生地不熟,只能上三小。三个孩子,分在两个学校接送,我们这小本生意,实在折腾不起,也增加开销。一家人,总得整整齐齐的,不能分开。”

门关上的瞬间,父亲脸上那谦卑的笑容立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重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耐烦。姜荫站在角落里,听着父亲的谎言,心一点点沉下去。她明白,所谓的“整整齐齐”,不过是父亲偏心和权衡之下,牺牲她和姜苗最冠冕堂皇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