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咔哒”一声关上,隔绝了外面的喧嚣。陈默沉默片刻,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黑色牛皮封面的笔记本,用流畅的字迹写下今天的日期,以及一行简短的话:“他们仍在用喧嚣掩盖对异质性思想的恐惧。河流沉默,终入海。”
第二章:沉默的诘问
青年学者论坛是研究院年度的盛事,全国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期刊编辑云集。今年的主题是“数字化时代的心理适应与干预”,正好是周文渊团队近年的主攻方向,也是媒体和资本追逐的热点。
论坛当天,陈默被安排在会场最后方的签到处,负责核对身份、发放资料。他看着一个个衣着光鲜、谈笑风生的学者步入会场,其中不乏他当年在大学的同窗,如今大多已是副教授、教授,或在知名机构担任要职。
“陈默?真是你?”一个带着惊讶的声音响起。
陈默抬头,是大学时的同窗张涛,如今已是南方一所重点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张涛看到他胸前挂着的“会务”证,以及桌上堆积如山的会议材料,表情瞬间变得复杂而微妙,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听说……你一直在社区做咨询?”张涛试图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只是关心,但那份不自然却暴露无遗,“也挺好,挺接地气的,能真正帮到人。”他避开了“发展”、“平台”这类敏感的词汇。
陈默报以温和的微笑,点了点头。他记得大学时,张涛曾是最热衷于和他深夜泡在图书馆,激烈讨论康德伦理学如何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心理学相映证的人。那时,他们眼中都有光,都相信思想的力量。如今,时光荏苒,两人已身处截然不同的世界,评判标准也早已不同。
主会场内,论坛进行到高潮环节——周文渊的主题演讲。他身着定制西装,意气风发地展示了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基于大数据的个体行为倾向预测模型”。他声称,该模型能通过分析个体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行为数据,精准预测其心理状态、性格特质乃至未来的行为倾向,可用于人才筛选、风险预警、精准营销等广阔领域。
全场掌声雷动,媒体镜头闪烁不停。周文渊享受着这万众瞩目的时刻,直到提问环节,一个平静却清晰的声音从会场侧后方响起,透过麦克风传遍了每个角落。
“周教授,我想请教一个关于您这个优秀模型的理论前提问题。”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周文渊微微眯眼,看向提问者——陈默不知何时已离开了签到台,站到了会场侧方的阴影里,手中没有拿稿,只是平静地注视着台上。
“前提?”周文渊保持着他那职业化的微笑,但眼神已悄然变冷,“陈医生请问。”
“您的模型建立在‘人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是可预测的’这一基本假设上。这一假设,与哲学中源远流长的‘自由意志’论,是否存在根本性的冲突?”陈默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果人本质上具有不可还原的自由和超越性,那么任何试图进行的精准预测,是否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标签化’,甚至反过来限制人的可能性,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