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地,我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动作一学就会,力度和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李师傅说我是他教过的最有灵性的学生。
“你这身子骨,不打拳可惜了。”半年后,李师傅对我说,“我有个师弟在省摔跤队当教练,正在招陪练员。虽然年纪大了点,但你身体素质好,去试试吧。”
我犹豫了。摔跤?奥运会上看过,但从没想过会与自己有关。
“包吃包住,还有工资拿。”李师傅补充道。
就为这个,我去了。
省摔跤队的陪练员工作比工地还累,每天被摔上百次,浑身青紫。但这里包吃包住,而且我意外地发现自己很有天赋——不仅能快速学会技术,还能准确指出队员的问题所在。
三个月后,因一名教练突然离职,我被临时指定协助训练队员。结果我指导的两名队员在全运会上意外获得奖牌。
就这样,我从陪练员转为实习教练。
那些日子,我疯狂学习。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训练方法...所有与体育训练相关的知识我都饥渴地吸收着。队里给我分配了一间小小的宿舍,我把它变成了书房和卧室的结合体,墙上贴满了训练笔记和技术分析图。
转正后,我得到了一次跟随国家队教练学习的机会。在那里,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人——美国籍华裔摔跤教练史蒂夫·陈。
史蒂夫注意到我对技术细节的敏锐观察力,破例收我为徒,带我参加各种国际培训和研讨会。两年后,他甚至带我一起去美国,参与训练奥运选手。
在美国,我如鱼得水。这里没有人知道我的过去,不在乎我的学历,只关注我的能力。我从教练助理做起,逐步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四年,我已经成为几个知名运动员的私人教练。我独创的“心理-技术-体能”三维训练法开始引起关注。
但真正让我名声大噪的是在里约奥运会前夕。美国摔跤队一名夺冠热门选手在赛前三个月突然状态大幅下滑,原有教练团队束手无策。我被紧急聘为临时教练,通过调整训练方法和心理疏导,最终帮助这名选手夺得金牌。
一夜之间,陈默这个名字在摔跤界传开了。
“那个神秘的中国人,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媒体这样形容我。
此后,我先后指导过来自十多个国家的运动员,共获得3枚奥运金牌、7枚世锦赛冠军。媒体称我为“冠军教练”,越来越多国家和俱乐部高薪聘请我。
但我全部拒绝了长期合同,只接受短期指导。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只有我自己明白,我在等待一个机会——回国发展的机会。
离开的第八年,我已经是国际摔跤界炙手可热的教练。第九年,中国摔跤协会向我发出邀请,希望我回国指导国家队的奥运备战。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十年了,是时候回去了。
第三章 奥运冠军教练归来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我穿着一身简约但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戴着一副墨镜,从容地走过VIP通道。身后跟着两名助理,推着行李车。
机场大厅里,不少行人驻足,有人拿出手机偷偷拍照。
“那是陈默教练吗?”
“真的是他!那个带出三个奥运冠军的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