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它确实在加速成长。20日凌晨,中心气压降到1000百帕,风力突破17.2米/秒,达到热带风暴的标准。就在这时,一个庄重的声音穿过云层传来——那是泰国气象部门的命名官,用带着热带口音的语调宣布:“从今日起,你名为桦加沙(Huasaga)。”

这个名字源自泰国一种坚韧的落叶乔木,树干挺拔,即便在暴雨狂风中也能扎根土壤,既带着自然的力量,又藏着温柔的韧性。更特别的是,这个名字是为了接替2018年因造成重大灾害而被除名的“山竹”,仿佛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传承与警示”的使命。

桦加沙晃了晃愈发厚实的云系,算是应了。此时的它,已经拥有了模糊的眼区,环流半径扩展到两百公里,卫星云图上,它的身影正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坚定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那是通往南海的航道,也是它命运的起点。

第二章 南海中的加冕

进入南海东北部时,桦加沙像是闯进了一片能量宝库。这里的洋面温度比菲律宾以东还要高,29.5℃的海水像沸腾的高汤,不断蒸腾着水汽;西南季风仍在身后源源不断地输送“燃料”,每一缕气流都裹着湿润的能量;更难得的是,垂直风切变异常微弱——这种能撕碎台风环流的“天敌”,此刻却像温顺的小猫,任由桦加沙的暖心结构完美生长。

它开始疯狂地积蓄力量。中心气压以每小时2百帕的速度下降,从1000百帕跌至980百帕,又跌破950百帕,最终稳稳停在930百帕;最大风力从10级飙升至17级,58米/秒的风速足以轻易掀翻十吨级的渔船,十级风圈半径扩展到150公里,七级风圈更是覆盖了320至380公里的范围,相当于从广州到汕头的距离。

“看呐,它的王冠多漂亮。”云朵们在它周围窃窃私语。卫星云图上的桦加沙结构完整得近乎完美:庞大的云系几乎覆盖了南海大部,螺旋雨带像梳理整齐的鬃毛,层层环绕着眼区——那个直径约20公里的圆形区域,此刻正透着微弱的阳光,像黑色王冠上镶嵌的钻石。它成了2025年西北太平洋当之无愧的“风王”,连气象专家都在通报里感叹:“其规模与路径,与2018年的‘山竹’极为相似。”

桦加沙却有些不安。它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每一次旋转都让海面掀起三米高的巨浪,浪头撞击着暗礁,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它的螺旋雨带扫过南海中部的无人岛,岛上的椰子树被吹得弯折成90度,树叶像碎纸片一样漫天飞舞。

“我会不会太凶了?”它问身边的西南季风。

“这是你的天性。”季风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台风本就是能量的释放,但你要记得,力量不是用来破坏的,是用来完成循环的。”

此时,副热带高压像位威严的向导,在它北侧筑起无形的墙——这片位于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正稳稳地推着桦加沙向华南沿海靠近。它的路径变得异常清晰:先向西偏北移动,穿过南海东北部,再在广东珠海至湛江一带登陆,登陆时仍将维持台风级或强台风级强度。

沿途的海洋早已感知到它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