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暖洋上的初啼

9月中旬的菲律宾以东洋面,正被夏末的余温焐成一片孕育风暴的温床。表层海水的温度稳稳停在29℃以上,往下延伸百米的暖水层像块浸透了能量的海绵,阳光洒在洋面上,只留下细碎的金光,却把热量悄悄锁进深海。这里的空气总是湿漉漉的,每一口呼吸都带着咸涩的水汽,连掠过海面的风,都像是裹着一层黏腻的糖衣。

细碎的云絮在北纬15度附近游荡。它们有的是从赤道附近飘来的积云,蓬松得像刚出炉的棉花糖;有的是被信风撕扯成丝的卷云,纤细得能被风轻易吹散。原本它们都是互不相识的个体,直到9月18日夜里,一股微弱的气流扰动穿过洋面——那是海面暖湿空气受热上升时,在低空留下的“真空”,像母亲伸出的手,轻轻将散佚的水汽往中心聚拢。

“喂,你往哪儿挤?”一朵积雨云被旁边的云团撞了个趔趄,底部已经开始凝结细小的水珠,沉甸甸地往下坠。

“不是我要挤,是有东西在拉我。”另一朵云晃了晃,边缘的水汽被扯成细丝,顺着无形的力往中心飘。

这股拉力越来越明显。海面下的暖水不断蒸发,化作无形的丝线牵引着空气向上攀升,周围的冷空气急匆匆赶来填补空缺,在地球自转的悄然作用下,开始绕着扰动中心轻轻打转。这团初生的环流还很孱弱,中心气压时高时低,像个呼吸不稳的婴儿——有时降到1008百帕,刚要凝聚力量,又被一阵路过的偏东风吹得松散,气压重新弹回1010百帕。它在气象雷达上只留下一个模糊的绿点,被标注为“热带扰动90W”,连拥有正式编号的资格都没有。

夜里,热带辐合带送来的西南季风与偏东气流在此交汇。两股气流裹挟着海量水汽,像给饥饿的婴儿递上奶瓶,给这团扰动喂下了最丰沛的养料。“呼——吸——”它开始学着调节节奏,暖湿空气上升时释放潜热,如同吃下的食物转化为力气,让旋转的速度渐渐加快。原本松散的云团慢慢收紧,边缘开始出现螺旋状的纹路,就像孩童学画时歪扭的漩涡,只是南侧的云系被季风吹得格外蓬松,北侧却稀稀拉拉,活像个脑袋没长齐头发的小家伙。

“这样会不会太丑了?”它对着海面的倒影发愁。浪涛里的自己歪歪扭扭,一半是厚重的乌云,一半是稀薄的云絮,连旋转的圈子都透着不规整。

一只刚产卵归来的海龟从海面探出头,背上还沾着海藻:“丑什么?西北太平洋的孩子,哪有长得一模一样的?”它慢悠悠地沉入水中,“当年‘山竹’小时候,比你还歪呢。”

这话让它安心不少。它开始专注于成长,每一次呼吸都让云团更厚实一分,每一次旋转都让风力更强一点。9月19日清晨,当中心附近的风力达到10.8米/秒时,它被升格为热带低压,终于拥有了“90W”之外的身份——气象员在通报里说“热带低压生成,未来可能发展为台风”。它听到这话,忍不住转得更欢了,卷起的浪头从几十厘米涨到一米高,追着它的脚步在洋面上跳跃。

路过的信天翁掠过上空,翅膀划破气流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小家伙,加油啊,南海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