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捧了那些捐了大钱的,也给了那些没捐或者捐得少的人台阶下。
“接下来,我们会开启现场的扫码捐款通道。一块钱,十块钱,都是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建起一座通向梦想的桥梁!”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二维码。
小菲立刻拿出手机,对准了屏幕。
就在她准备输入密码的时候,我按住了她的手。
“等等。”
“怎么了?”她不解地看着我。
我看着舞台上那个身形清瘦、眼含热泪的“圣人”,轻轻地开了口。
“小菲,你不好奇吗?我们捐的这些钱,到底会怎么变成孩子们的电脑?”
3
“什么怎么变?”小菲被我问得一愣,“不就是……买了电脑,然后送过去吗?”
“那,谁去买?买什么牌子的?通过什么渠道买?中间的运费、安装费、培训费谁来出?这些费用占捐款总额的多少?”我一连串地问道。
小菲张了张嘴,一个问题也答不上来。她被现场那种感人的气氛冲昏了头,根本没想过这些。
“哎呀,程真,你想那么多干嘛?方老师这样的人,肯定都安排好了呀。”她嘟囔着,觉得我是在钻牛角尖。
我笑了笑,没再跟她争辩。我只是看着周围。
几乎所有人都拿出了手机,对着二维码扫码。有的人一边输金额一边还在抹眼泪。他们沉浸在一种自我感动的神圣氛围里,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项伟大的事业。
而舞台上的方远,则像一个牧师,正享受着信徒们的顶礼膜拜。
大屏幕上的数字,已经跳过了三百万。
主持人适时地走上台,声音激动到发颤:“三百万!朋友们,我们的善款已经突破了三百万!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是三百多万颗沉甸甸的爱心!让我们再次感谢方远老师!”
掌声经久不息。
方远双手合十,对着台下不断地鞠躬,嘴里说着“谢谢,感恩”。
等掌声稍歇,主持人又说:“我知道,现场还有很多朋友,因为各种原因,暂时还没有表达自己的心意。没有关系,我们的通道会一直开放。爱心,永远不分先后。”
这话听起来很体谅人,但实际上是一种更高明的施压。
他把没捐款的人,定义为“暂时还没来得及”或者“有各种原因”,暗示你们最终还是应该捐的。
果然,他话音刚落,又有几个人默默地拿起了手机。
小菲也准备再次行动。
我还是按住了她。
“你真想捐?”我问。
“嗯……大家都捐了,我们不捐,是不是不太好?”她小声说,眼神有点躲闪。
我明白了。她已经不是单纯的感动了,她是被这种集体氛围裹挟了。当周围所有人都朝一个方向走的时候,那个站着不动的人,就会显得格外刺眼,并且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就是道德绑架的精髓。用一种看似高尚的理由,剥夺你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你想捐,我不拦着。但是,我想先问几个问题。”我说。
“啊?你还要问问题?”小菲吓了一跳,“别了吧,多尴尬啊。”
“做慈善,有什么好尴尬的。”
我站了起来。
我个子不算高,站在这个角落里,其实并不起眼。但我的动作,还是吸引了周围几桌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