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两人因为一个项目细节争论了几句(主要是刘艺据理力争),气氛有些僵。罗程靠在办公桌边,看着她因为激动而微微发红的脸,突然沉默了几秒,然后没什么征兆地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几分:
“刘艺,当年你说性格不合,具体是哪里不合?”
刘艺猛地愣住,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她没想到他会如此直接地在公司问出来。
她攥紧了手指,强迫自己迎上他的目光,扯出一个职业假笑:“罗总,都是过去的事了,我不太记得了。而且现在是工作时间,讨论私事不太合适。”
罗程盯着她,眼神复杂难辨,有探究,有审视,似乎还有一丝极淡的……失落?很快,那情绪消失不见,他又恢复了那个冷面上司的模样。“出去吧,方案按我说的改。”
刘艺如蒙大赦,快步离开他的办公室,关上门后,后背抵着冰凉的墙壁,长长吁了一口气。
心却乱得像一团麻。
他为什么还要问?明明当年……是她先放的手。他默认了分手,三年毫无联系,如今又为什么摆出一副被辜负的模样?
她甩甩头,命令自己不要再想。保住工作,努力赚钱,才是正经。罗程这种级别的,她惹不起,只想躲得起。
然而,命运的齿轮显然不想让她如愿。
公司接下了一个大型线下活动的项目,由罗程总负责,刘艺作为核心支持人员投入其中。活动前一周,合作方突然提出重大修改意见,几乎要推倒重来。整个项目组人仰马翻,连续通宵了好几天。
最后一天搭建日,现场出了意外,一个关键装置无法按时到位,供应商推诿责任。负责人急得团团转,眼看活动明天就要开始,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刘艺看着混乱的现场,一咬牙,站了出来。她大学时在话剧社做过舞监,对后台流程和供应商协调有点经验。她深吸一口气,拿起电话,一个个打给之前积累的人脉资源,语速飞快,逻辑清晰,软硬兼施,同时又协调现场其他资源尝试替代方案。
几个小时后,当她满头大汗地拉着从另一个城市紧急调运过来的设备冲进会场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罗程一直在旁边看着,没有说话。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他才走过来,当着所有项目组成员的面,看着刘艺,语气是前所未有的郑重:“做得很好,刘艺。应变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出色。”
那一刻,他眼神里的赞赏和认可,毫不掩饰。
刘艺累得几乎虚脱,但听到这句话,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胀和暖意。她低下头,掩饰住微红的眼眶,小声说:“应该的。”
那一刻,她仿佛又看到了大学时那个会在她完成一次艰难答辩后,用力揉揉她的头发,笑着说“我家晚晚真棒”的罗程。
冰封的心湖,似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
而真正让刘艺心态发生变化的,是不久后的一次意外。
罗程带她和一个重要客户吃饭应酬。客户很难缠,灌酒灌得厉害。罗程帮她挡了不少酒,自己也喝多了。散场时,他已经醉得有些站不稳,却还保持着最后的清醒,让司机先送刘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