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完全屏蔽情绪冲击。他打开勘察灯,冷白光线下,细节放大。他从边缘开始网格化检查。
“看这里。”他蹲在窗边,指着一根锈蚀断裂的栏杆,“非撬开,是锈蚀承重极限造成的脆断。外部难发现,内部居住者或知不牢靠。”这指向房东的漠视和基础设施老化。
灯光停在角落一个半掩的钢筋笼子上,约半人高,门闩变形外凸,似遭内部巨力冲击。“特制铁笼,关押活物。与周围象征贫困的物件格格不入。”这是第一个刺眼的“异常”。
他在笼边桌腿发现非人毛发和深深撕裂抓痕。我想到“狐仙爪印”,后背发凉。
陈默已用镊子采集毛发入袋:“超自然解释概率极低。需科学溯源。这些指向大型、有力、爪锋利的应激生物。需鉴定。”
他的冷静像手术刀,剥离流言恐惧和社会偏见外壳,露出冰冷硬核。他的“共情无能”成了优势——不受受害者身份偏见和集体恐惧支配,只关注行为痕迹本身。
第三章:褶皱地带
跟随陈默,如同探索城市“褶皱”。宝昌里这道伤口,堆放着被淘汰的旧物、下岗者的失落和外来者的挣扎。
走访不易。居民多避之不及。一个苏北收废品男人起初警惕,陈默出示铁笼照片后,他迟疑道:“这笼子……好像那家男人搬来过,说帮人暂存,跟动物有关?”
“男人?”我捕捉到关键点。
“她老公,以前是厂工,下岗了,不常来,鬼搞啥。”
一上海老阿姨提供线索:“前阵夜里老有怪声,像哭像吵架……还以为她们又和人冲突。这地方怪事多。”
陈默在地图标注异响方位时段。他的地图已布满符号。
调查波折。老张传来消息,重点排查对象均有不在场证明。侦查僵局。拆迁日逼近,推土机轰鸣愈近。压力下,老张叹道:“实在不行,先按意外纠纷结案,以后补充侦查。”我知道“以后”往往意味着永不。
“莲蓬鬼话”流言愈烈,甚至影响拆迁。
陈默置若罔闻,整日面对会议室白板,贴满照片地图时间线。他的“行为痕迹学”要求将所有碎片——毛发、抓痕、“男人”、“动物”、怪声、铁笼——纳入分析体系,尝试拼凑逻辑链。
等待毛发鉴定结果焦灼。机构效率低,推土机不等人。我每日催问,心情沉重。
陈默却惊人耐心:“情绪解决不了问题,数据可以。需逻辑链闭合。等待也是调查。”
第四章:全球化的阴影
鉴定报告终于在拆迁前两日下午送来。小警察面色凝重:“陈老师,结果……出乎意料。”
报告显示,毛发和生物残留物不属于本地动物,甚至非狐科犬科。结论指向原产东南亚的红毛猩猩。
“红毛猩猩?!”我失声,“上海弄堂?动物园跑了?”
陈默眼中闪过锐利了然。他扑到白板前飞快书写。
“不可能因视野受局限,”他语速稍快,“本地弄堂,全球化非法贸易阴影。这是连接点。缺失环节。”
重构开始:
1. 物理密室:无完美密室。行凶者非从常规入口进。陈旧防盗窗裂缝即入口。行凶者需灵巧有力,能发现薄弱点。一受过训练、智力不低、应激的成年红毛猩猩,完全能做到。